审美的“心理距离说”与“入出说”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审美 + 审美态度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摘要】:几乎所有的美学都包括美、审美和艺术这三个内容,其中审美活动是联接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的桥梁。本文以审美态度为视角,描述了西方美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并将之与我国的"入出说"作对比。本文通过对"距离说"与"入出说"的比较分析揭示,审美体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审美原则的实质是对世界的审美态度,着重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多种文化体系之间对话的现代性意义。
[Abstract]:Almost all aesthetics include beauty, aesthetics and art, among which aesthetic activity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necessity of nature and the freedom of the spiritu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attitud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stern aesthetician'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ory", and compares it with our country's "in and out theor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stance theory" and "theory of entry and exit",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two aesthetic principles is the aesthe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world, which i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s well as various cultural system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积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观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马良信;论《淮海词》的艺术风格和作者的个性气质[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徐嘉;诚信建设与价值导向[J];道德与文明;2003年06期
5 姜耕玉;艺术情境创造:隐与显 动与静──艺术辩证法之一[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孙虹;从隐括修辞看宋词与诗合流的文体演变轨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赵红;浅论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张忠勇;整体性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张利群;;中国古代意象论的文论与美学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覃好君!组织部;关于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若干思考[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5 赵传海;中国社会主义路径走向的民族文化解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成业;英汉诗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婷;汉语商品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华;美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研究及其对中国基层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小霞;中美言语交际模式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5 郑郁郁;大学校园门户空间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彭杰;融合·共生——现代高校校园入口空间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文四英;国际商务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周春艳;论辛弃疾词为两宋第一及辛词作为审美理想对于词体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敏;中美商务语境中常用概念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肖芸;论旅游与跨文化交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学;;酒与文学艺术[J];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2 王平;;美在距离——《金锁记》悲剧美感的特质[J];名作欣赏;2010年09期
3 许莹莹;;浅析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缺陷[J];名作欣赏;2010年08期
4 寇研;;长袜的前世今生[J];视野;2010年06期
5 赵德利;;泛神性意识与偶像创造——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之一[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徐冰;;我的艺术方法[J];中国艺术;2010年01期
7 余果;;不识庐山真面目——试论心理距离对阅读态度的影响[J];才智;2010年07期
8 宋扬;;浅谈流行音乐对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影响[J];音乐天地;2010年03期
9 寇研;;长袜的前世今生[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01期
10 胡玉兰;刘明健;;浅议声乐教学中情感表达教育的审美效果[J];华章;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红云;彭彦琴;;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结构体系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英玉;刘文;;3—5岁幼儿审美性发展及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冯铭;;花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乐平;;差异自有契合在——鲁迅和闻一多艺术态度及人格之比较[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强;;漫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距离”的调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李冬环;姚成旺;;系统景观美学支持下的城市水域景观美学质量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陈彦;;浅谈普通高校舞蹈艺术类课程的教育功能[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9 杨东奇;;对流行色理论及调研方法的思考[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鹤壁市特殊教育学校 栾雪莲;舞蹈对提升聋生心理素质的影响[N];周口日报;2009年
2 王林;藏匿在心灵深处[N];美术报;2008年
3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焦守红;“极限写作”的精神追问[N];文艺报;2008年
5 谢青桐;厌倦工业文明的“归乡冲动”[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撰文 阳小毛 矫芙蓉;瑞昌剪纸艺术的文脉溯源[N];九江日报;2008年
7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柳延延;艺术的理想:感觉的心灵化[N];解放日报;2008年
8 武丰群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浅谈朗读中的距离美感[N];安徽经济报;2008年
9 姜堰市第二中学附设初中 朱路凤;阅读欣赏要着眼于“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何丽丽 (作者单位:陇西县巩昌幼儿园);试析幼儿园的美育途径[N];定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2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李珉;明清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亚芬;论合资女性时尚杂志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9年
2 张亮;审美欣赏过程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李泓;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D];青岛大学;2006年
4 孙倩;以形写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丽娜;论叶维廉诗论中的自然观[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7 曾尔奇;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6年
8 武克勤;解读虚静[D];苏州大学;2006年
9 李景文;高中生音乐心理发展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9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59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