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得道之乐”及其审美化意义
本文选题:孔子和孟子 + “乐” ; 参考:《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摘要】:"知""好""乐"是由低到高的三种把握道的境界。"知"是理性上、利益上对道的认同,"好"是情感上的直接认同,此二者均与道处于对象性的分离关系中。"乐"则是与道合一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故称为"得道之乐"。"得道之乐"具有此岸性、自主性,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充实、和谐和安宁,是道德行为的最终理由。它可以成为道德优化或伦理生活审美化的一种途径。
[Abstract]:Knowing, being good, and being happy are the three states of mastery from low to high. " "knowing" is the recognition of Tao in reason and interest, and "good" is direct identification in emotion, both of which are separated from Tao in an object relationship. Music "is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the harmony of Tao and Tao, so it is called" the joy of getting Tao "." The pleasure of getting the Tao is the ultimate reason for moral behavior, because it has the character of this shore and autonomy, which can bring people inner fullness, harmony and tranquillity. It can become a way of moral optimization o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thical lif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山;;试论语文学科教学审美化[J];教育与职业;2004年20期
2 谢娟莉;语文审美化教学初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刘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边界的扩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4 赵丽萍;王庆红;;从业状态审美化浅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余敏;;审美化消费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6 谢永平;;初探中学审美化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年01期
7 顾永芝;;略论丑的审美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1年03期
8 屈雅利;;当代广告发展与消费审美化进程[J];中州学刊;2014年02期
9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年01期
10 欧阳彬;周霞;;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社会理论的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忠轩;;谈审美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2 刘万里;;论古文学研究中的审美化与科学化(纲要)[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封平华;;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审美化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史影;史晓晔;;关于艺术教育审美化的研究与实验[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周文华;;浅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与学生创造性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大学教授 庄锡华;构建审美化的生活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2 庄锡华;美丽中国与生活审美化[N];文艺报;2013年
3 姜文振;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N];文艺报;2004年
4 徐碧辉;自然美的发现与审美化的生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胡经之;生活审美化,,艺术应何为?[N];文艺报;2005年
6 宜春市实验小学 易小明;语文审美化教学催生高效课堂[N];宜春日报;2010年
7 ;语文教学能否实现审美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陶东风;什么是“好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分会秘书长 王旭晓;呼应现代消费审美化的美学作为[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仲呈祥;审美化艺术化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全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秦琳琳;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美娟;生活的审美化与诗意向往[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4 李运军;论审美化的语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5 冯慧娟;人生审美化的至境[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国芩;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丽萍;职业,人诗意的栖居地[D];山东大学;2005年
8 孟凌;个体的审美化生存[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林志芳;语文教师工作状态审美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宋燕;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6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6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