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

发布时间:2018-07-17 16:52
【摘要】:在美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的反拨表现为否定审美本质(反本质主义)、建构身体美学(反意识美学)和对审美主体性的否定(取消主体)。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这三种导向有其合理性,突破了从古典美学到前期现代美学建立起来的本质主义的、意识性的、主体性的美学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走向了另一种片面和极端,使美学陷入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和非人化的深渊。必须超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对立,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具体地说,就是超越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片面对立,以审美超越性本质取代形而上学的现实本质;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片面对立,建立以精神性为导向的身心合一的美学;超越主体性美学与无主体性美学片面的对立,建立主体间性的美学。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postmodernism is metaphysical, and rationalism reflects negation of aesthetic essence (anti-essentialism), construction of body aesthetics (anti-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and negation of aesthetic subjectivity (cancellation of subject). These three orientations of postmodernism aesthetics have their rationality and break through the aesthetic pattern of essentialism,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ivity established from classical aesthetics to early modern aesthetics.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postmodernism has moved to another kind of one-sided and extreme, which makes aesthetics fall into the abyss of nihilism, consumerism and dehumanization. We must transcen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odernism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 aesthetics and go to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esthetics. Specifically, it is to transcend the one-sided opposition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to replace the metaphysical essence with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essence, to transcend the one-sided opposition between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and body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pirit oriented aesthetics of body and mind, to transcend the one-sided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ive aesthetics and non-subjectivity aesthetics, and to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06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周娟;;电视脱口秀节目新的发展空间——以《天天向上》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李艳丰;论艺术生产时代的艺术家[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晓敏;;浅议《人生拼图版》中的蒙太奇手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四平;;中国新诗海外传播与接收的主体性因素迁移[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现代文学部分)[C];2010年

5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巫丹;从互文性角度看《三国演义》英译本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7 刘小双;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元娇;萨特文学中的人学意蕴[D];江南大学;2010年

9 李艳丰;昆明传统街区景观色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岳芮;《荷马史诗》的现代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莉芬;;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广告[J];艺术·生活;2003年02期

2 李卫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与清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童娣;;主体的重构与1990年代以来小说的“80年代叙事”的分化[J];文艺争鸣;2011年14期

4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5 姬长华;;后现代主义社会的吸血鬼隐喻[J];飞天;2011年12期

6 芦娟;;美学与艺术教育[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7 钱世奇;;从文学到电视:距离感消失的迷途——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J];青年记者;2011年24期

8 郭贝;刘晓刚;黄伟伟;;参与艺术在后现代主义中的研究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J];大家;2011年17期

9 王惠;;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韩国反转剧研究[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10 沈语冰;;陈源初绘画的三重要素[J];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胡健;;理学与美学札记[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曹延;;漫议编排规范化与编辑审美[A];学报编辑论丛(第三集)[C];1992年

7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闵南萍;;语言学、美学与护理心理学的关系[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9 杨玉东;;精品科技期刊审美价值构成原则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王鹏周;;树、山、水:布依民族主体间性审美特质[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黔;物象美学的理论基础[N];光明日报;2003年

3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4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 李云雷;“打工文学”:新的美学萌芽[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8 潘云召;美学者批评政府虚伪[N];人民日报;2004年

9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琛;漂流的中国青春[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8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立宪;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主义的“说谎者悖论”[D];南昌大学;2006年

2 罗昔明;托尼·贝内特及其政治文化观念[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贺晓莉;数码时代的DV艺术[D];厦门大学;2007年

4 姜辉;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D];吉林大学;2006年

5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海长;华兹华斯美学:超越自然的人文主义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实;试论多媒体教学中的美学现象[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10 苑坤;试论神仙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0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0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