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Abstract]:Since about the mid-and late 1990s, postmodernism in Chinese academia has been like a shower in the afternoon of summer, torrential and hasty. What follows is the modernity research upsurge which is in the ascendant up to now. The most powerful question to postmodernism was that in most of the pre-modern society, China could not talk about postmodernism as a "rich and noble disease". We ignore the shelter of this typical modern linear view of history, even if, according to its logic, China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剑波;;现代性的三个向度[J];学术交流;2011年03期
2 贺丽;杨光;;冲突与沟通——当代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认识与重写[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3 张海涛;;古典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照面——评童庆炳、杨春时、陶东风的文学理论教材[J];社会科学家;2011年04期
4 宋一苇;;审美现代性批判如何可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巩天峰;李健;;论后现代状况中的审美现代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杨生平;;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9期
7 陈连锦;;后朦胧诗与后现代主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郑玮;郑毓信;;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科学性[J];学习与探索;2009年02期
9 郭华;;论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鲍玉珩;利奥纳多·加勒雷;宋东红;;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J];电影评介;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误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陶东风;从后现代主义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年
7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肖四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折射与变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李丽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N];学习时报;2010年
10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宋宝珍;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5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熊毅;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赵晋芳;论鲍曼的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幸娟;关于教育管理中隐喻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威;中国反性骚扰法律制度建构的后现代向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6 刘江;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怡;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网络论坛[D];苏州大学;2008年
8 姜丽萍;后现代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反思[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刘云艳;论“寻根文学”的后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钟金花;后现代—一种新的元叙事的合法化进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31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