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Abstract]: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lthough Chinese aesthetics has undergone several major stages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60s and 1980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should not be overly optimistic. In order to modernize Chinese aesthetics, we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preconditions: firs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know that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times, technology and art were interlinked. The ancient Greeks referred to "tek-hne" as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shooting, cooking, music, sculpture, painting, poetry, and so on. Since the separation of human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 unified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wo fields: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essence of beau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existence of beau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y and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ased on material production practice. In any historical period, the creation of beaut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material life are the most basic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辉;;话语实践论和起源本质论批判[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闫丽丽;田筱源;;美在意象——对叶朗《美学原理》的解读[J];西北美术;2011年02期
3 谭容培;;原创的美学——评颜翔林的《后形而上学美学》[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李天道;;中国美学审美缘在构成论与道家“自然无心”说[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张洪溪;;传记文学的现代化与中国传记文学学会[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周军伟;;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于美学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开玲;;大众文化的出场和兴盛——评徐国源新著《典范转移 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章辉;;中国当代休闲美学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上);2011年08期
10 施立峻;;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3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7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宪年;;走向综合、融通的新世纪中国美学(纲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徐良;;全球化:中国美学的选择与传播[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贾德山;归瑞洁;;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铁路现代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朗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美学:新世纪新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什么?[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李平;中国美学的地方经验和世界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N];美术报;2005年
5 杨晖 李平;“地方经验”:美学研究的重要元范畴[N];文艺报;2005年
6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马寅秋 万李娜;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N];团结报;2010年
8 代迅;跨文化转向中的中国美学抉择[N];文艺报;2009年
9 周纪文 朱洁茹;“中国美学三十年暨周来祥教授执教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祝东力 章启群 王锦民;中国美学的省思[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刘志峰;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郭巍;知识的问题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8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9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鞠连和;论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凡娟;对中国美学发展现状的几个宏观问题的尝试性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宗营芳;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孙万超;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D];青岛大学;2005年
4 谢美航;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白璐;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海燕;价值论美学范畴及体系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会敏;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D];兰州大学;2008年
8 刘志浩;“通”范畴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体论[D];山东大学;2010年
9 付涛;自由主义对美国十九世纪现代化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31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