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兼答朱立元、陈引驰先生

发布时间:2018-07-18 11:10
【摘要】:正 拙作《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在《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上发表以后,曾引起一些学界同仁的兴趣,该刊曾就此问题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专题讨论会。会上,有20余位学者就拙文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美学、哲学,乃至文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朱立元、陈引驰、夏中义、邱明正四位专家的意见已作为论文在《学术月刊》上陆续发表。此外,并未出席这一会议的曹俊峰、徐梦秋、晓声三位先生也撰文参与了此次争鸣。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有些学者基本上赞同笔者的意见,并力求在拙文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如邱明正、徐梦秋;有些学者对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也提出
[Abstract]:After being published in the 5th issue of the academic monthly in 1993, Zhengzhuo's works "accumulation Theory" and "Breakthrough Theory" have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some academic colleagues, and the journal has held a symposium on this issue in Shanghai. At the meeting, more than 20 scholars expressed their respective views on my writings and the aesthetic, philosophical, and even cultur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m, including Zhu Liyuan, Chen Yinchi, and Xia Zhongyi. Qiu Mingzheng's four experts' opin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as papers in the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In addition, Cao Junfeng, Xu Mengqiu and Xiaosheng, who did not attend the meeting, also wrote articl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pute. From the published articles, some scholars basically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strive to lead the problem to the depth on the basis of my article, such as Qiu Mingzheng, Xu Mengqiu; Some scholars also put forward the "accumulation theory" of Li Zehou and Liu Xiaobo's "breakthrough theo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分类号】:B8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立元;;对“积淀说”之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2 陈引驰;;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3 封孝伦;;走出黑格尔——关于中国当代美学概念的反思[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4 夏中义;《选择的批判》之批判[J];学术月刊;1994年02期

5 晓声;是谁先弥补了“积淀说”之不足[J];学术月刊;1994年07期

6 李泽厚,王德胜;文化分层、文化重建及后现代问题的对话[J];学术月刊;199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续)[J];蒲松龄研究;2006年03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蓊荟;沈晓红;;浅析散文翻译中的意境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评李泽厚的“自然人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潘晓霞;;论艺术美对生活丑的重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5 陈晓莹;;红黄蓝与黑白灰——谈当代中国油画色彩的置换与衍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王金龙;;文艺学中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群;传统服饰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2 蒋园园;王蒙文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弘强;高中作文创意中的美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肖国亮;象牙塔里的青春故事[D];南昌大学;2010年

6 彭晓玲;云南楚雄彝族家具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小营;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军;传统竹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蒋怡敏;苗族服饰图案在数字插画中的应用与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杨;“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3 朱立元;;对“积淀说”之再认识[J];学术月刊;1993年11期

4 黄杨;“积淀说”的历史嬗变轨迹及其内在矛盾的逻辑规定性[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李冬阳;张建;;浅论李泽厚“积淀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韩小龙;;李泽厚“积淀说”新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傅光敏;;感性的批判——评刘晓波的《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J];文学教育(中);2010年10期

8 马振宏;;论李泽厚“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和康德哲学的融合及不足[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晓声;是谁先弥补了“积淀说”之不足[J];学术月刊;1994年07期

10 刘志;“积淀说”及其研究新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4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6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朱航满;难以放逐的青春孤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10 刘东超 (本报书评人);儒学研究的李泽厚视角[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2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8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简论李泽厚的美学思想[D];新疆大学;2009年

2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明晓旭;李泽厚90年后学术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1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1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c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