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意象的审美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0 15:06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范畴展开论述,立足意象审美活动,剖析意象的审美结构。文章从“意象”的学界研究背景出发,梳理、发现本文的立论基点与论证空间,通过研究意义的阐述表明本文的研究价值与研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意象”发展的理论规律,从表及里地一一探究了“意象”的基础结构、升华结构与圆融结构。并且通过梳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对于“意象”的范畴言说,择取“象”、“象外之象”与“融意之象”作为三重结构的典型形态。在形态与结构的比较、综合研究中,透视“意象”的审美范畴演化全过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国内、外两方面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采取研究模式的归类方法从美学史、美学范畴、中西方比较研究分类列出国内研究的三种主要研究方式及诗学体验与理论辨析的两种国外研究模式。根据“意象”的研究背景,文章提炼出“意象”的研究意义,充分论证文章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部分为“意象”的基础结构:“象”。文章从对“象”的表征梳理中考察“象”的中国古典思维模式。在“象”的现象表征阐述中,文章从自然审美中的天地之“象”出发,认识“象”的思维起点,又通过主体对于“象”的意识生发,折射“人心营构之象”。在“象”由“天”至“人”的形态转化中,析出“象”思维的特征所在。文章通过对“象”思维中的传统特征认识揭示“象”形态转化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为“意象”的升华结构:“象外之象”。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象”的自我超越与自我突破,梳理由“象”至“象外”的范畴内涵迁移脉络。文章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逻辑,从“象内之象”出发,从“象内”引发对“象外”的整体审美观照,在“象内之象”与“象外之象”的比较中自然引出“象”成为“意象”过程中,人文之“意”对天地之“象”的精神塑造。第四部分为“意象”的圆融结构:“融意之象”。文章立足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圆融思维特色,以美学的圆融审视“意象”的圆融,从而分析“意象”的圆融结构:融意之象。该部分从总结“意象”的理论形成出发,重点考察“意象之意”如何“融”进“意象”之中。围绕“融”,该部分内容全面展现“意”与“象”之“融”的动态运动过程。同时,在后半部分采取运动的视角,将“融”的活动扩展至“境”范畴,体现“意象”结构的开放性与“意象”的范畴关系脉络。最后,结语部分总结前述文章内容,对“意象”审美结构进行层次明晰、系统整合、意义开放三方面的特征阐述,完成本文对“意象”审美结构的整体论证。通过本文论述,文章在“意象”的历史言说中发现当代言说意义,旨在将“意象”置于审美活动中考察具体过程。在还原“意象”古典美学思想情景的基础上,吸收当代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意象”的审美结构进行系统梳理,旨在考察“意象”的前世今生,探索“意象”审美的科学适宜语境,促进以“意象”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现代性转化。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 image "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structure , sublimation structure and harmony structure of image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structure of " image " in the context of " image " and explores the aesthetic structure of " image " in the context of reducing " image " and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context of " image " aesthetics ,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 image "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3-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俭;;创造意象[J];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2 顾月红;;意象与音乐灵动舞蹈的音乐课[J];读书文摘;2014年16期

3 尚永亮,刘磊;意象的文化心理分析 蝉意象的生命体验[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4 曹桂生,冯蓉;意象与艺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章风云;火与灯——独特的意象开掘与创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徐法超;“对意象的反应”与现实行为——萨特的想象理论对理解艺术接受性质的启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林雪玲;;表达内心的意象[J];艺术探索;2006年03期

8 朱彦栋;;意象——数字艺术中的神灵之光[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9 王妍;;超链接艺术:“意象”的“e”象化与生命的无限绵延[J];文艺评论;2008年06期

10 戚贵政;;“二南”意象探[J];黑龙江史志;2008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文革;生命如歌[N];文艺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阳璐;观者对意象内涵的视觉解读性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曾锐铭;贬谪诗意象衔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言语家;乡村意象的复合认同模型[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4 鲍俊晓;萨特的艺术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惠;唐诗柳意象审美文化价值新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夏强;作为过程的绘画之探讨[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7 雷苗;意象的色彩——工毛画设色简论[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8 杨金融;意象共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小亚;悲剧欣赏的心理阐释[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33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33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