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
[Abstract]:In September 2010, Mr Li Zehou was 80 years old. The Aesthetics Depart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World philosoph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Reading", and the Inter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Beijing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jointly sponsored the "academic Symposium on Li Zehou ideology", held in Beijing.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held the symposium.
【分类号】:B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开亮;;美学史视野中的《美学四讲》[J];中州学刊;2007年01期
2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司丽丽;李娜;;从“羊人为美”看李泽厚的符号学——读《美的历程》[J];艺海;2010年11期
4 樊德三;;李泽厚五、六十年代美学思想概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5 包遵信;;迈向自由王国的足印——读李泽厚《美的历程》[J];读书;1981年08期
6 黄楠森;评李泽厚同志的主体性实践哲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7 黄杨;“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王思睿 ,何家栋;为革命辨诬[J];书屋;2000年01期
9 朱立元,孙士聪;真的探索 美的追问——朱立元教授访谈录[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4期
10 李咏吟;;实践美学与超越实践美学的意义——以李泽厚的美学思想转变为中心[J];求索;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5 张道一;;中国美学站起来[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巧兰;;间接请求策略的交际价值——间接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视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10 谭霞灵;冯有方;HenryWellman;DavidLiu;方富熹;杨小冬;;儿童对“知道”“会”和“想”的认识的跨文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5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马国川;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N];经济观察报;2008年
7 山东大学文学院 程相占;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9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牟方磊;李泽厚“情本体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6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6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8 周子乔;反思当代中国美学之哲学基础[D];湖北大学;2012年
9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官振;李泽厚情本体论的现代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155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5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