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现代性的美学话语——论本雅明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8-08-03 16:03
【摘要】:本雅明思想的核心在现代性,那不是由哲学而来的现代性思想,也不是基于社会学视野的现代性社会理论,而是由文学艺术而来的现代性洞察。他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文学(艺术)现代性的准确揭示,其次在于深刻的现代性批判,最终在于应合后现代方式的精神救赎。这一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美学话语使得本雅明赢得了至今不衰的声誉。
[Abstract]:The core of Benjamin's thought is modernity, which is not a modern thought from philosophy, nor a modern social theory based on sociological vision, but a modern insight from literature and art. Hi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lies first in the accurate revel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literature (art), secondly in the profound critique of modernity, and finally in the spiritual redemption of the post-modern mode of adaptation. This aesthetic discourse on modernity has won Benjamin an enduring reput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晓梅;;汽车,作为城市诗歌意象之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张丽;;本雅明“光晕”的特征及其美学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4 陆涛;;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5 蒋贤萍;;漫游中的凝视——再读《黛茜·密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孙传钊;;徘徊在教养与救赎之间——读瓦尔特·本雅明《儿童·青年和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7 虞昕;;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后大都市游荡者——以《在云端》、《第九区》和《盗梦空间》为例[J];当代电影;2010年12期

8 张首先;;困境与出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界及运行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曲瑜真;;流浪与回归: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本源意识[J];东方论坛;2008年05期

10 罗良清;;从“小人物”群像看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现代转型[J];电视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4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洪琛;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8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2 翁再红;本雅明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莫国芳;对消费时尚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马洪锐;技术与作为表征的文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5 黄继谦;对本雅明视觉文化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6 张晶晶;从舒婷到翟永明[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任小璋;一个都市唯美主义者的沦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8 陈挺;现代性视域中的本雅明“历史—时间”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叶;;论本雅明的现代主义——读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2 谢建华;;密语写作与大话批评——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阅读札记[J];艺术广角;2011年04期

3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杨胜男;;解读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5 陈捷;;阿多诺与本雅明文化工业理论对比分析[J];丝绸之路;2011年16期

6 高明;;迟子建小说的人文主义关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钟丽茜;;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束舒娅;;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徐朝友;;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10 梁郁郁;;论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宁宁;;方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艳;;怀旧: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新时期以来美术中的怀旧表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6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汪行福;;社会批判与审美理论——从本雅明的救赎批判到哈贝马斯的新启蒙美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2 董素芝;一位妇科医生的精神救赎[N];文学报;2011年

3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4 黄守洲;六角钱的精神救赎[N];太原日报;2007年

5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6 记者 胡军;须一瓜长篇处女作《太阳黑子》探寻人的精神救赎[N];文艺报;2010年

7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8 吴拓邦;与巴特、桑塔格、本雅明聊摄影[N];经济观察报;2005年

9 魏家川 博士;这一切来得太快[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叶剑青;“气息”消失之后的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8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9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刘奕;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批评方法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方尚芩;经验的密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兰;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杨胜男;透过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再议翻译忠实原则[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教佳怡;弥赛亚式的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62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62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