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学境界论的美学意义
[Abstract]:Although Neo-Neo-Confucianism can not be treated as an aesthetic system, its philosophical category often has a rich relationship with aesthetic category. The highest realm of Neo-Confucianism is the realm of the same heaven, which has two basic provisions: the realm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he time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which are also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Neo-Neo-Neo-Neo-Neo-Neo-Neo-Neo-Confucianism, starting with the categories of Daquan, perception, and the realm of the same heave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汪裕雄;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李曼曼;谭书龙;;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平;;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影;;“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鹏翔;;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敦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内外[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7 郭齐家;储朝晖;;儒学与中国大学精神[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8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9 王国绶;;闻一多“绘画美”内涵的再探究[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10 张伯昭;;构建京剧学的重大课题:经典化和现代化[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3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9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叶帮义;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D];苏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熙民;生命节奏——宗白华美学的形上感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志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论真情自然艺术之生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王晓军;试论韩非的帝王之术——韩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年
6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东;《孟子字义疏证》发微[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9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10 李近远;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飞飞;;迷狂通向自由——从柏拉图“迷狂说”的审美意义出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2 曹佳丽;;浅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性特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3 阎国忠;;美·爱·自由·信仰[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4 鲍俊晓;;萨特论审美喜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马开吉;;和谐美学理想源识[J];黄河学刊;1997年02期
6 杨春时;杨晨;;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张逸婧;;有我之境中的情感因素——浅谈移情的美感经验[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8 温婷;;无所不在的美——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侗族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宋薇;;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领导之友;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文斌;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贾玮;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智伟;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人生“优存”意味[D];郑州大学;2005年
2 王燕玲;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物化”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林刚;席勒美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燕;魏晋士人的自由审美及其心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莉萍;生命美学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宋潇婧;中国美学精髓[D];安徽大学;2007年
7 李黎;《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裴昌胜;道家自然范畴的美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苏绪丽;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于U
本文编号:2162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6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