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环境美学的审美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7 15:44
【摘要】:关于自然审美,当代环境美学提出了许多模式,它们可以概括为分离和介入两类。本文分析了这两类审美模式的缺陷,尝试从显现美学的角度提出解决这场争论的方案。根据本文的构想,介入的目的是介入到美也就是“象”的创造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有必要同各种功利、概念、目的分离开来。由此,分离模式与介入模式的争论达到了一种辩正的和解。
[Abstract]:With regard to natural aesthetics,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has put forward many model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separation and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s of these two aesthetic model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the disp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arent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purpose of intervention is to intervene in the creation of beau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must be separated from all kinds of utility, concept and purpose. As a result, the dispute between the separation model and the intervention model reached a kind of correct reconcili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B83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5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季芳桐;;论王岱舆关于儒家悖论之思想[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清春;;王阳明的格物实践及其本体论转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8 黄PI雄;;礼、理与理性:从克己复礼为仁谈起[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C];2007年

9 邱兴跃;;《型世言》——道德说教外衣下真实的世俗生活[A];第三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项楚教授七十华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f替,

本文编号:2170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0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