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科学的美学——论美学的知识形态
[Abstract]:On the question of how to grasp the knowledge form of aesthetics, the viewpoint that it should be scientific not only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up to now. Although this position has some reasons and seductive, it is only the wishful thinking of aestheticians. Unscientific aesthetics not only does not hinder its value, on the contrary, aesthetics can truly embody its own significance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esthetics and science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国际文化学系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3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白巍;;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李艺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李剑;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9 周兴国;卡尔的批判教育理论认识论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10 楚江亭;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观——国外科学课程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2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四川大学;2002年
6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8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肖娜;论贝尔纳学派的科学学[D];湘潭大学;2001年
4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艳红;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雷;科学和艺术:同源与互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张朝富;论庾信诗文的修辞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艳艳;张二艳;;论爱与美的相通性[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2 张蕴艳;;“乡村与城市”的中英美学与文化差异:中英审美现代性的一种比较——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3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白洪菊;;浅谈当代丑学的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5 张法;;休闲与美学三题议[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阎国忠;;美·爱·自由·信仰[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7 郑惠生;;生态时代的城市交通美学问题[J];鄱阳湖学刊;2011年04期
8 陈博;;美学生活论转向的社会利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8期
9 罗绂文;;西方“游戏”审美理论模式的类型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10 李翔;;读李泽厚《中国美学史》[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考察[N];文艺报;2009年
2 丁来先;濒危的“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4 高山杉;从艺文美学到梵藏玄言[N];东方早报;2010年
5 周宪;美学何处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刘成纪;美学:要思想还是要知识[N];文艺报;2004年
7 丁来先;当代美学应往何处去?[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9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5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9 杨增菊;康德先验美学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刘颖;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1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