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背景下的中国美学话语效力
[Abstract]:The discourse effect of Chinese aesthe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aesthetics is determined by three aspects: continuity of diachronic inheritance, complementarity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aesthetic standpoint,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effect of materialized results.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esthetics and oriental aesthetic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avoid the right and the left, to seek common values and to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大元;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产生的源流——以明治宪法制定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2 张旭;;中日公务员法相关制度探析[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3 陈淑珍;至善至美与求知求真:中西哲学的不同价值取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胡文祥;比较学导论[J];科学学研究;1994年03期
5 欧阳玉;略论高等教育的发展观[J];煤炭高等教育;2003年02期
6 邵惠德;中、日、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年02期
7 孟广林;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8 朱望;《印度之行》中的文化体系——文学人类学的方法[J];思想战线;1996年02期
9 颜绍泸;世界体育史研究中的误区——东方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0年03期
10 田文军;日本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飞;意识形态分析:一个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5年
2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成立[J];哲学动态;1980年07期
2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忍言;;翻新自有后来人——谈李泽厚[J];读书;1981年01期
4 陈学超;;鲁迅《野草》的意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6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7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8 李戏鱼;建立中国美学体系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10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少华;夏目漱石和他的《心》[N];文汇报;2000年
2 黄燕红 ;邱紫华:美学领域的有为者[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吴顺辉;话说徽州民居[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5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6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7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4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兴旺;中国美学发生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8 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D];山东大学;2005年
9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林岚;石涛画论中的艺术主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尚林;禅宗与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74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