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美学范畴研究概览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that Chinese aesthetics does not focus on the study of beauty and art as western aesthetics does, nor does it pay attention to cool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f aesthetic objects. Instead,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how the external perceptual form can be harmoniously unified with the internal ethical and moral requirements of people. Therefore,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has its unique connotati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in recent years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丛星;;试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模糊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袁振保;《周易》与中国美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正;试论现代写作学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金梅;虚静与审美创造[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蒋述卓,闫月珍;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毛宣国;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王琴;当代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D];复旦大学;2006年
2 敬晓庆;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鄂君;善境和美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华宝;道家虚静观与《二十四诗品》[D];扬州大学;2007年
3 周冰;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潜性范畴“忘”[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沈冬芳;雪村友梅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全国高等学校美学分会成立[J];哲学动态;1980年07期
2 马白;从《摩罗诗力说》看鲁迅与中国古代美学的渊源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3 忍言;;翻新自有后来人——谈李泽厚[J];读书;1981年01期
4 陈学超;;鲁迅《野草》的意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5 李泽厚;;宗白华《美学散步》序[J];读书;1981年03期
6 叶朗;整理中国美学遗产的几个问题[J];西北美术;1982年02期
7 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年02期
8 李戏鱼;建立中国美学体系刍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9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1期
10 徐尚祯;郭化民;;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J];哲学动态;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王德胜;;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皮朝纲;刘方;;中国20世纪美学与传统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黄应全;;从美学研究看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张玉能;;中国美学如何跨入21世纪[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傅谨;;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杨曾宪;;摆脱“大菜”情结,建设社科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黄济;纵论横议 左右逢源[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张政文;康德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影响[N];光明日报;2001年
3 蔡永海;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N];人民日报;2001年
4 韦科;中国意境美学精神探微[N];文艺报;2001年
5 文月;读《中国美学之旅》的两个附录[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蔡永海;认识中国古代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蔡锺翔 陈良运;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袁李来 罗静;行云流水宗白华[N];光明日报;2002年
9 胡智锋;对影视戏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求[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杨鸥;美学的对话与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2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4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令原;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9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怡鹏;“文”的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天慈;《资本论》的社会需要范畴研究[D];华侨大学;2000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甘露;甲骨文数量、方所范畴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岚;石涛画论中的艺术主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丽芳;怀尔弗里德·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尚林;禅宗与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75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7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