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影响与实践美学的缘起
[Abstract]:......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汪济生;;动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远被动和无能——评蒋孔阳及实践美学派的一种有代表性的动物观[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5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8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6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张晓文;中国当代美学新的学科生长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98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9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