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古典趣味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8-08-23 15:35
【摘要】:正 伽达默尔在研究康德时曾指出:所谓趣味,就是“真正的共通感”,有时也就是“感觉”。“最紧密地与趣味相联的现象就是时尚”。任何“感觉”、“时尚”都是社会存在和人类实践的反映或产物。这就使任何形态的审美趣味都成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衍生物。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在本质上可称为一种小农趣味,它不可能摆脱其作为农民的文化本性。以这种文化批判的态度研究古典美学遗产,对调整我们今天美学研究的结构及价值系统,是有积极意义的。
[Abstract]:In his study of Kant, Gadamer pointed out that taste is "true empathy" and sometimes "feeling". The phenomenon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aste is fashion. Any "feeling", "fashion" is a reflection or product of social existence and human practice. This makes any form of aesthetic taste become a specific social form and the derivative of production.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taste, in essence, can be called a small peasant taste, it can not get rid of its cultural nature as a farmer.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heritag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with this attitude of cultural criticism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value system of our aesthetic research today.
【作者单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辉;;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2 丁尔苏;;悲情与炫耀——华人移民文学中相反的叙事策略[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3 章罗生;;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及其文体品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畅;;从谍战剧《潜伏》看大众审美趣味新变[J];戏剧文学;2010年02期

5 柴选;;如诗如画朦胧美[J];新闻与写作;2010年03期

6 吕少卿;;论两宋画院画家的“风俗情结”与两宋风俗画的“宫廷赞助”[J];艺苑;2010年01期

7 沈利华;;论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林彬;郑苏淮;秦红梅;陈敏;;造型艺术中亚审美形态的调查与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曲英娟;;“私小说”中的生活世界[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01期

10 丘慧莹;;民间想象的西王母——以世俗宝卷中的王母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虎;;畅销书过度商业化的文化批判[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2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3 佟斯琴;;浅论游牧文化的凝聚——蒙古史诗[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叶丹丹;;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5册第一课:故宫博物院(一)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5 王志清;;萧梁宫廷音乐文化与乐府新声的创作[A];第二届乐府与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易红霞;;从《花月影》看21世纪广东粤剧的生存与发展[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7 刘佳;;迪斯尼动画中的虚拟世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8 刘茉琳;崔艺文;;“南方批评”:新媒体与“80后”文学——广东省2009年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9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孙巧拙;收藏需要什么样的雕塑[N];中国商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3 湖北美术学院 黄鹭;城市公共艺术的意象表达[N];美术报;2010年

4 傅汝新;历史文化的反思之旅[N];鞍山日报;2010年

5 牛学智;重申纪律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顾爱彬 译林出版社社长;坚守使命 开拓创新[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肖鹰 清华大学哲学系;文学标准无中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舒晋瑜;北大教授串谋“百年中国文学与学术思想流变”[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咏梅;儿歌创作要传承更要创新[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卢晨;栽种文化的常青树[N];解放军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楹;南宋遗民词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7 吴世勇;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9 范玉吉;试论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香麟;叶梦得《石林诗话》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宋成;动画电影审美趣味与审美体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景;冯小刚电影审美趣味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丽;宋元山水画审美趣味之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金融;意象共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琼;《唐诗快》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焦国美;视域的融合[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叶帆;从明清时期西画东渐的进程看异质美术交流的特点[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顾文娟;幼儿服装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颜峗梅;眷恋与反叛—萧红作品主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9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199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