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体论身体美学的诞生踪迹
[Abstract]:The theory of body subjec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terial activity. Only in the theoretical pedigree of taking things as the initiator can the birth track of the theory of body subject be found. In the period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e dominant subject was the aesthetics of soul, and the beauty of body as subject was difficult to enter people's vision. Since modern times, in Diderot, Rohrbacher, Feuerbach and other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mind as the function of the body, to recognizing the body as the aesthetic subject, aesthetics has taken a key step on the road of returning to the body-subject. But only those thinkers who pay attention to survival, will and practice can fully open up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body and construct the subject theory of body aesthetics. Schopenhauer reveals the attribute of will to body, which is the necessary link of body aesthetics. Nietzsche overcame the view of will from the body and established the body aesthetic framework of sensibility, body and strong will, and was the official founder of body aesthetics of subject theory.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主体性理论视野中的身体美学建构:主体论身体美学研究”(07J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华;从文化哲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2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彭予;悲惨的一代,痛苦的缪斯——美国自白派诗歌现象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凡;;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可真;;儒教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由儒教是否宗教引起的文化反思[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2 徐文广;中国现代战争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6 顾蓓;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姚振强;柏拉图—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理性与生存[D];浙江大学;2004年
8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宋建平;形而上学终结了吗?[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玉娟;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锋;轮回:意识无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新芝;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晓;《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王琼;论乔治·爱略特前期创作中的心理分析艺术[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严晓蓉;莫言小说艺术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凤桐;;荀子美学思想探微[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2 刘鸣;;审美心理畸变的类化表征解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苏中;;谈审美态度的培育与生态人格的养成[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4 张惠;;审美地理学意义的乡土美学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胡牧;;从“澄怀”到“味象”——从宗炳“澄怀味象”看审美条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张法;;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7 张鸣;;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李志艳;;实践性侧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9 罗杰;;审美意识的元形态:原初审美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林冬松;;“审美共鸣”理论的“误读”与还原[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彭立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审美心理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进行学术讨论[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7 ;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大会发言[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8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申扶民;;康德哲学与美学的生态维度[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顾永芝;房亚红;;美学是什么[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耿文婷;融合相通的“后审美”[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刘家友;关于《美学基础理论简论》的若干问题[N];盘锦日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霍桂桓;“审美泛化”辨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肖建华;当代美学的审美主义转向[N];光明日报;2009年
5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经验主义美学VS理性主义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汝信;近代西方美学转型的启迪[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3 董惠芳;杜夫海纳美学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中;直觉与审美自由[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进;自我的转化与审美主体的生成[D];贵州大学;2006年
2 李茂叶;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美学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南涛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宁;蒋孔阳美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平盼盼;叶朗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12年
6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周妍;身体,,审美的存在——梅洛—庞蒂身体美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0 宋s
本文编号:2237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