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人类主体认知在审美中的决定作用——从实践美学到认知美学

发布时间:2018-09-12 17:39
【摘要】:中国当代主流美学的最大进步 ,在于看到了审美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 ;它的最大不足 ,在于没有看到审美还是现代人类与早期人类的本质区别之一。审美活动不是像实践活动那样与人类一同诞生的 ,而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 ,具有相当智力水平时才开始发生的。因此 ,审美与非审美的临界点不应表现在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的实践活动上 ,而应表现在将现代人类与早期人类区别开的智力活动上。现代人类智力活动的特点是具备了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 ,能够形成非功利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所引起的快感不同于功利性认知方式下的快感 ,由此形成“审美”这一现代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领域。所以 ,在审美活动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不是实践而是人类主体的非功利认知方式。
[Abstract]:The greatest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aesthetics in China lies in the fact that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and its greatest deficiency is that it does not see that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human beings and early human beings. Aesthetic activities are not born with human beings like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occur only when human beings develop to a certain stage and have a considerable level of intelligence. Therefore, the critical point of aesthetic and non-aesthetic should be manifested not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that distinguish human beings from animals, but in the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that distinguish modern human beings from early human beings. Modern human intellectual a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te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form non-utilitarian cognitive style. The pleasure caused by this cognitive styl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the utilitarian cognitive mode, thus forming the "aesthetic", a special field of spiritual activity of modern human beings. Therefore, it is not practice but non-utilitarian cognitive mode tha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activi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基金】: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 99ZX0 0 2 )
【分类号】:B83-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伟建;示例演练教学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3 王渭清;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陈致宇;陈世权;;管理系统认知结构及其知识获取[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5 张宇,孟育凤;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新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建华;地图语言学的新探讨[J];测绘通报;2000年05期

7 成敏;元杂剧生命意识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陈颖;美·审美·审美的史学——立足于美学与史学的交叉点并主要着眼于后者发展的逻辑推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志昌;论递归方法的实质和普遍意义[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4 蔡鸿明;用于创新设计的人脑模型体系构造及知识生成[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体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解应春;基于Kernel学习机的建模与分类的应用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涓;论意识“困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晓敏;心脑关系的哲学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4 赖晓鹏;思维发生机理假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欧阳波;基于设计知识和用户知识的人性化的ICAID系统[D];湖南大学;2002年

6 殷文杰;认知地图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范英华;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邵未;音乐驱动舞蹈编辑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实现[D];浙江大学;2004年

9 常青;军队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10 林分份;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6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周军伟;;自然美的先验感性论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9 李启军;胡牧;;生态美学视阈下人与自然的关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6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玉能;;实践的超越性与审美[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上海市美学学会 刘阳 整理;当代美学,,不能破坏性大于建设性[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5 张冰;充分发挥美学作用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杨春时;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N];光明日报;2005年

7 李松;实践美学研究的成就[N];光明日报;2007年

8 曹利华;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刘士林;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收获[N];光明日报;2000年

10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3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杜晓沫;当代中国审美发生研究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5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程薇;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论的成因及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论要[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道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9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39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