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艺本质的“反映—中介”论视界——读《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
[Abstract]:Needless to say, since the new era alone, people have put forward numerous opinions on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shows that today people still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this issue of interes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g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J];心理学报;1999年04期
2 郑苏淮,陈敏,林彬,秦红梅,韩晓云;亚审美形态论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邹广文,宋宽锋;美的发现和人的自觉[J];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4 李松;月光的启示——简论艺术创造中审美主体的特性和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王雪莹;;美的刍议[J];东南传播;2006年09期
6 孙启君;需要、消费与观众心理——读陆一帆新著《观众心理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张文超 ,徐泽;对于艺术创造元结构理论的置疑——也与朱辉军同志商榷[J];理论与创作;1990年04期
8 侯文宜;“内在”超越——艺术创造的一个原动力[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艺术直觉与“顿悟”[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04期
10 王怀通;美的规律与艺术创造——学习《经济学——哲学手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保春;;悟妙与审美论——西方美学背景下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晶;;再论审美构形[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周来祥;前后两个三十年[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伏爱华;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和文学[D];安徽大学;2002年
2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理想论[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40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4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