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画论之文化基因比较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poetry and painting, and holds that the dominant tendency of Chinese theory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s the homology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e dominant tendency of western theory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s the theory of heterogeneity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origi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 traditi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 theory, and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and painting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佘志成;;图书馆建筑的实用性与审美思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4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7 姚爱斌;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自由尺度的双重缺失——黑格尔自然美论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8 秦裕芳;智慧·健康·意志──整体地走近老子的若干断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9 刁生虎;老庄直觉思维及其方法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涛;;巧心为用 寄托遥深——论陶瓷美术艺术手法[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学广;;形象文本中的“语—图”互文关系——以扬州八怪绘画为例[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7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都鹃;李守信;;浅析道家之“道”[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9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10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怡静,谷曙光;抵牾与共识:苏轼与莱辛之诗画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曹敬辉;;浅论莱辛“诗画异质说”[J];剧作家;2007年05期
3 冯文敏;时空变换中定格的艺术画面——透析我国诗歌的变形美[J];武警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王莉娜;;“诗画同源”之考辩[J];大家;2010年23期
5 王瑞;;莱辛与苏轼诗画理论之比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葛德均;;渲染·烘托·空白——用“诗画同源”的理论教《陌上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7 李亮;中和审美说与诗画同源论[J];文艺研究;1992年03期
8 王培娟;“诗画异质”与“诗画一律”——谈莱辛、苏轼诗画观的根源[J];理论学刊;2004年03期
9 王为群;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论[J];社科纵横;1992年01期
10 林衡勋;试探“诗画同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淼;姬嘉伦;;从苏州园林看中国园林之美[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邢宇皓;山水文化视野下的诗画考辨[N];光明日报;2005年
2 首席记者 史洪斌;宋晓杰:时有奇文笔底生[N];盘锦日报;2008年
3 袁向东;《人民文学》杂志和木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梁笑梅;读图时代的新诗嬗变[N];人民日报;2010年
5 雪心;借景抒情 寄情山水[N];福建日报;2004年
6 项琳斐;张健;“赏心”与“悦目”[N];中国建设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宏云;古代花鸟画题画诗的意象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秀芬;从莱辛、苏轼诗画观探析中西不同诗画观的必然性[D];西南大学;2007年
2 金鹏;宋代文人画风格的生成及其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周娜;“景外意”与“意外妙”[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4 刘雯;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谭琰;思考的画卷[D];中南大学;2011年
6 于丹;宋代画院审美旨趣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邢玲玲;诗画之辨—莱辛《拉奥孔》诗画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56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256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