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与歧异——中西审美直觉比较论
[Abstract]:Aesthetic intui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aesthetics, 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intuition is the unity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However,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in Chinese aesthetics is the unity of sensibility with practical reason, and the aesthetic intuition in western aesthetics is the unity of sensibility with cognitive rationality. Therefore, China stresses "time"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aesthetic intuition, and the west emphasizes "geniu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B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胜冰;;顿悟与直觉:中西艺术思维方式的文化哲学分析[J];思想战线;198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张能为;康德哲学的理论构想与现代回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逻辑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吕进;;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晓玲;;论温庭筠十五首《菩萨蛮》[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8 张文利;;论宋代理学家的词及理学对宋词的影响[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蒋晓城;;论唐宋艳情词主体意识的嬗变[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晓骊;;澄江霁月清无对——论宋代山水词的“清”美风格[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宇;清代吉祥纹样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永昌;中西文化的比较神经心理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立勇;陆庆祥;;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的现代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2 赵显昊;;《新唯识论》的《明心》章浅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刘永涛;;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 苏菲;;严羽“妙悟”的直觉性审美特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顾梅珑;;审美主义的“现代”定位及其“后现代”发展逻辑[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6 李娟;;网络文学的诉求:生命的价值之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朴志胤:由感性走到中性[J];男生女生(银版);2002年08期
8 高爽;;创意新思维——视觉广告与人类情感的融合[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9 张锐;徐惟琦;;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乌有乡消息》中的两位女性形象[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4期
10 贾红燕;吝雄虎;;感性美下的理性之美——“希腊古瓮颂”的美学思想[J];学周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军;;逻辑分析与审美直觉的双重变奏——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特征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国强;;心血管变异性与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A];中国生理学会2002年生理学新进展研讨会和计算机实验信号处理技术讲习班资料汇编[C];2002年
3 苏年布德;潘萍;乌达巴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于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9年3月——5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4 夏光明;曲芬;崔恩博;王红旗;郭静霞;鲍春梅;姜素椿;;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荣;;先验想象力——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贾卫;刘雪松;朱勇;曹云新;庄然;金伯泉;;IFN—α增加TRAIL诱导Colo 205细胞凋亡的敏感性[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张泮洲;谢中才;;基于无敏感性调查模型中数学模型建立的实验技术研究[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钟华;;审美活动特性论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潘永明;王洪亮;王铁钧;高春利;;高强铝合金液化裂纹敏感性定量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10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波;话说“感性做人”与“理性做事”[N];本溪日报;2009年
2 章会;感性的语文 感性的她[N];温州日报;2005年
3 王晓民;明基:以感性行销应对“红蓝大战”[N];电脑商报;2004年
4 袁岳;品牌在MOT时代感性地活着[N];中国企业报;2003年
5 阿成 孙惠芬 金仁顺;感性东北[N];发展导报;2003年
6 张吉刚;人总在“三难”中自惑自困[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7 胡连荣 编译;感性悟性源于大脑“镜像神经”[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程俊良;从感性到理性[N];期货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樊卿;从感性到理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宦建新;从感性到理性[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林书杰;书写之道[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3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鲍永玲;“种子”与“灵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战;西方造型艺术高峰的哲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盟;超越即回归[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晓明;油画中笔触的价值[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卫建勋;熊十力教育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海琳;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东平;明末清初格物致知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胡伟;从有无之辨到融佛入儒[D];山东大学;2007年
7 袁立新;《四书》“诚”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纪墨海;理性回归与深层感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爱飞;社会发展观的演进[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325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2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