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审美境界
[Abstrac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t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second is to discuss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vides life spirit experience for human being, the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preserve and perfect human nature. Thirdly, it is discussed that the most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life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should not only be livable, but also happy, livable and happ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2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5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岳友熙;人类精神的诺亚方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方东美论中西时空的生命情调与美感[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柏青,孙利军;气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之生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郭昭第;;美学的中西不同生成与生命精神[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洪亮;后现代艺术与老庄美学[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祝峰;;宇宙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之思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聂振斌;;生态环境与审美境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庞飞,蔡萍;“气”的审美意蕴[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万里凤;周劭馨;;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态环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03期
9 李景隆;;论生态环境与审美意识——青海审美文化研究之一[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曾永成;;节律感应: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玉清;;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美的互动关系[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德兴;;自然美: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刘桂荣;;回顾与反思——中国古典美学现代性建设十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姚全兴;;上海城市生态化的审美观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宋生贵;;民族艺术的美学品质与民族文化生态基础[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刘桂荣;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N];光明日报;2007年
2 曾永成;“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N];文艺报;2006年
3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芳;生态环境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蒋金华;论中国古典审美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超然;论中国古典文化的“身”[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5 智小平;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生命观[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刘冠青;方东美生命美学初探[D];苏州大学;2009年
7 赵擎昊;论环境美学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8 徐淑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代际经济公正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鹏;气韵:生命之力与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王晓蓉;共生—生态美学的基点[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66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6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