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发布时间:2018-12-10 17:39
【摘要】: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情说美学体系,但存在着不少对审美移情现象进行探究的理论。作为汉语母语中的"移情",其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一是指改变性情以向善,这个意思又作"移情性";二是指情谊的改变;三是指心境的变化。前两个概念与心理学上的移情较为相似,指称"心境变化"的"移情"则与西方审美中的移情作用比较接近。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古代审美移情更看重自然对自我生命情感的影响以及自我与自然的交流。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成熟于魏晋时期,魏晋玄学在这个成熟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为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Abstract]:Although there was no complete aesthetic system of empathy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many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aesthetic empathy. As the mother tongue of Chinese, the concept of empathy is uncertain. It refers to the change of temperament in order to be good, which means "empathy"; second, the change of friendship; and third, the change of mood. The first two concepts are similar to the empathy in psychology, and the empathy which refers to "mood change" is close to the empathy function in western aesthetics. Compared with western aesthetics,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empath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nature on self life emo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elf and nature.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empathy theory matur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metaphysic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mature process. Wang Bi's statement of "the nature of nature and the feeling of all things" laid a soli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empathy in ancient China.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中古时期宗教意识形态与自然审美观研究”(07XZX009)的前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福雅;中国“移情”理论辨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平;《物不迁论》义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余慧,钱才云;浅谈建筑空间的特性[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3 凤文学;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命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李向伟;论装饰艺术的空间自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7 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春青;;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雪松;相明;;崇高与人类生存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艾莲;曾永成;;从对生活的“反映”到文艺创作的“产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邹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顾涛;;汉唐经学史料索隐——“(皇侃《论语义疏》)存汉晋经学之一线”说绎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胡晓薇;道与艺——《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与文学艺术[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6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7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林泰显;《老子》政治观与社会伦理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年04期

2 罗显克;中西移情理论之比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0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70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5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