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appears in three aspects.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s is based on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anthropological ontology of its existentialism to reveal the origin, self and intersubjectivity of existence.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survival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Sinicization" of aesthetics calls for a kind of wind-spirit atmosphere with original survival state.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s is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world of life and open a new way of aesthetics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恒健;生存美学的三重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1期
2 刘恒健;论中国美学的发展趋势[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刘恒健;美学的三维视界─—兼论美学体系的建构[J];文史哲;1994年05期
4 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J];文学评论;1997年05期
5 刘恒健;为人文学科正名——兼论人文学科的特性[J];学术月刊;199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论第三次“美学热”中美学研究的泛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樊宝英;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传统的反思[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肖坤冰;;帝国、晋商与茶叶——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叶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仪平策;;当代审美文化与中国传统精神[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邢建昌;试论美学的学科本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王邦虎;;关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的标准[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王邦虎;;关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分的标准[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苏富忠;科学精神的认识维时代精神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杨守森;;美学思维指向辨正:回到常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周均平;;审美文化史研究的当代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贻刚;论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D];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
3 董雪静;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6年
4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琴;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谭佳;李泽厚的人生论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靖华;汉语味觉词的文化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任晓丽;身心与文质[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杜芹;论嵇康的文化美学人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高国俊;大学人文课程及其价值体系成长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申长崴;莫言小说中“肉”意象的文化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汪军;多元语境中的美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杰;;马克思美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游戏美学[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叶通贤;;封孝伦美学思想探幽[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徐晓风;李丹;;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人本主义[J];美苑;2011年03期
4 栗永清;;朱立元先生学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5 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梁健;;展示道具的客体信息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7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8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彦顺;;从实践感、时间性与社会时间论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10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春友;;论实践美学的理论缺陷[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恒健;;关于美学转型的沉思——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龚举善;;转型期美学的现代化行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林朝霞;;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困境——评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晓春;熊良智;;从中国传统本然美学看实践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徐放鸣;;城市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丙泉;唯美的审美文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2 王德胜;审美文化研究:向现实说话的批评活动[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何志钧 吕园园;审美文化研究的新高度[N];文艺报;2009年
4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彭公亮;内在视域的“实践美学”新构建[N];文艺报;2008年
6 邢建昌;从美学研究到审美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0年
7 赖大仁;审美文化研究的价值立场[N];文艺报;2005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茜;提升审美理想高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2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董宏;蔡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9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季方;实践美学: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付书朋;实践美学自然美论的反思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妍;李泽厚美学思想发展概述[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丽;生命美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D];山东大学;2005年
6 姚惠;形象、符号与认同——广告的审美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祝勤;情感的回归[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9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10 罗金成;李泽厚、朱光潜实践美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95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