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出路
[Abstract]: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theory,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aesthetic practice are the four motives or four orienta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esthetics.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has gone through the course of nearly 30 years in the restraint and tear of the four major forces, and has formed a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attern of pluralism and coexistence. " The coexistence of pluralism may not only be a sign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research, but also a sign of the deadlock and predicament of aesthetic research, which depends on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can form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aesthetic research at present is the deviation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aesthetic practice. The reason for this problem is objectiv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mode dominated by "external seeking". Subjectively, it is the abnormal academic mentality caused by such academic thoughts as "taking advantage", "universalism", "utilitarianism" and so on.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l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realistic concern" and "problem consciousness" created by the theory, and promoting the aesthetic theory research to change from the innovation mode of "external seeking" to the "independent" on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BZW008
【分类号】:B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汶成;;强化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余开亮;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4年07期
3 丁为祥;从思潮崛起的问题意识看理学探索的重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许共城 ,章斌 ,张节末 ,潘知常 ,阳晓儒;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出路[J];学术论坛;1991年02期
5 洪艳;;美学的“问题意识”式教学模式初探[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8期
6 李世涛;和而不同 共生共荣——从20世纪美学讨论展望新世纪美学的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邹华;;中国当代美学的深层结构[J];学术月刊;1990年08期
8 伍方斐;;国内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史反思[J];学术研究;2009年06期
9 安静;;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召开[J];哲学动态;2010年12期
10 王柯平;中国当代美学的困惑与转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才刚;;论理学的主要问题意识[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尉蔚;;生理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及其作用评价[A];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顾蓓丽;;科学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6 创新教育课题组;;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刘萍;李秀普;;医学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A];编辑工作论丛[C];1997年
8 王利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9 朱小闯;;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浅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宋进;;略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光华;编辑要有“问题意识”[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研究员);“德国学”建立的若干原则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3 王会芹;浅议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N];济宁日报;2009年
4 金一南;强烈的问题意识[N];学习时报;2010年
5 刘震;新的视角新的问题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樊星 王宏图 武新军 陈峻俊;问题意识:让学术惊醒[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王永保 泽州县周村中学教师;培养问题意识 推进主体教学[N];太行日报;2011年
8 徐州市贾汪区文教体局教研室 张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9 樟树市观上镇曹溪小学 聂志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宜春日报;2011年
10 吴立中;理论创新需要面向现实的问题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继红;论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向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谢进杰;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6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额尔敦;《江格尔》美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石长平;刘纲纪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10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文坚;高中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鲍海峡;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姜雪;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文广;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丛焕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雪妹;中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侠;高职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亓云;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5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39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