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与南宋美学的特质
[Abstract]:With the new hermeneutics spirit and method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academic summary of Han, Tang, Song and the latter three generations, and the return and explanation of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promoted the level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Chinese academic. And its direction is internal psychology, it uses "culvert swimming", that is to say, to construe absorption and submergence experience, to a great extent, it transforms the number of families of the meridian Tao into the individual human nature of the related meridian Tao or the fate and affection body way, and it is the subject of the "culpability" and the subduction of the experience to a great extent. In essence, it is an aesthetic view and construction. Its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close to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n methodology, but also has the meaning of existenti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244;B83-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敏;;鲜卑习惯法与北魏法制的二元特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孔建华;;绝句的审美实现及审美价值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3 卢娇;;张祜诗歌“谏讽怨谲”的风雅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袁行霈;唐诗风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綦开云;唐初贞观之治里的诗歌拓展[J];北方论丛;2000年05期
7 富金壁;《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订补》补[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8 贺严;;《唐诗三百首》的“诗教”内涵[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9 梁中效;;西部时代的盛衰与唐宋社会变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曾娅先;论汉语古典诗歌魅力之所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现海;;明初甘肃的地缘政治与西北疆界的形成——由洪武五年冯胜弃地事件引发的思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苏慧霜;;放情咏《离骚》——唐人祖述屈骚探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良;论诗绝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石天飞;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晓红;宋代帖子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瑾;论初唐诗歌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韦冲;武川集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马艺源;隋代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玉国;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优游涵泳 大雅正朔——吴湖帆[J];新美域;2006年01期
2 刘占泉;;从诵读走向涵泳[J];语文建设;2008年06期
3 余翔林;“涵泳”铭志[J];教育与现代化;1996年02期
4 戴岳;“体味涵泳”鉴赏方法的形成及特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胡礼湘;;何来“涵咏”?[J];语文月刊;2011年04期
6 王白云;论“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7 伍晓阳;从“虚静”到“妙悟”——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8 王铁庄;;文本阅读中要多涵泳语言[J];文学教育(下);2011年03期
9 吴功正;;说“涵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刘旭光;格物与涵泳——论朱熹思想对中国美学的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苗雨时;;一个不断寻绎灵魂的诗人旅程——邵燕祥论[A];邵燕祥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邹国强;;浅谈自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徐新铭;;守住这条底线[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郑颖;;“朱子读书法”的现代学习论解读[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艾若;;神与物游[A];徐霞客在浙江·续集——2001舟山徐霞客旅游文化研讨会暨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R壉,
本文编号:2470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7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