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形态的生成和流变规律
[Abstract]:The Chinese aesthetic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aesthetic form from the literary genre, but with the emergence of philosophy, but also with the "Tao",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the whole to the difference, and then from the disparity to the whole track of operation. It has a wide range of relevance and strong dom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esthetic form of China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ategory system is harmonious, and the concep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 in-laws and family similarities, so it is difficult to classify and judge and abstract the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form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aestheticization of philosophical category, but also the result of screening and refining it by the past dynasties, especially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eory. The reason wh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for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is from literature and art but from philosophy,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holistic mode of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ZW001) 上海市高校高峰建设规划项目(20150125)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重点学科成果(A—7031—15—001014)
【分类号】:B8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商原李刚;自然主义政治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李华华;;从“道”的演变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尉利工;;论意、象、言的诠释学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侯会明;;如何全面评价老子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唐晓岚;季建乐;赵玮;;老子哲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的启示——以江苏省金坛市上汤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付粉鸽;;论老庄的自然生命价值观[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疆;王圣;;试论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的“神妙”[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冯春;;悲剧审美形态的演变与人的觉醒[J];消费导刊;2009年16期
3 宋民;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特性初论[J];齐鲁学刊;1998年03期
4 李平;生活世界的审美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刘安庆;;“弱美”审美形态论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6 袁禾;漫谈中国舞蹈审美形态传统[J];舞蹈;2000年03期
7 王建疆;;中国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及成因新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8 古建军;文艺审美形态世界的重构[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莫山洪;论骈文的审美形态[J];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10 黄洁;威: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范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大威;;试论审美形态的特定性——审美形态及其相关易混概念辨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羿斌;谈黄宾虹的审美形态[N];文艺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徐晓军;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韵;消费文化背景下中国幽默审美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娜娜;“空透”作为视觉存在形式与审美形态的双重解析[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许虹;幽默与讽刺:中国现代喜剧的审美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敏;武则天诗文男性化审美形态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胡凌s,
本文编号:2491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9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