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伽达默尔:在历史主义到审美主义之间

发布时间:2019-06-02 19:31
【摘要】:伽达默尔建立了现代解释学。他否定了实体论和绝对意义,而把解释归结为视域融合,从而肯定了意义的历史性。他认为审美解释与一般解释没有本质的区别,提出了审美无区分的观点,试图用解释学取代美学。后期伽达默尔认为审美是最高的价值,审美解释可以超越历史局限,达到同时性,从而超越了历史主义,走向审美主义。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审美主义并不彻底、成熟,还没有完全走出历史主义,因此是在历史主义到审美主义之间。
[Abstract]:Gadamer established modern hermeneutic. He negates the entity theory and absolute meaning, and ascribes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fusion of horizons, thus confirming the history of meaning.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and general interpre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is indistinguishable, and tries to replace aesthetics with hermeneutic. Later Gadamer believed that aesthetics is the highest value, and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can go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y and achieve the same time, thus surpassing historicism and moving towards aestheticism. The aestheticism of Gadamer hermeneutic is not complete and mature, and has not yet completely emerged from historicism, so it is between historicism and aestheticism.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文学院;广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B8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R.帕尔默;孙丽君;;哲学诠释学的实用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M.德维尔诺 ,吴伯凡;艺术能拯救我们吗?——关于伽达默尔的沉思[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R既恕按蠛有∷怠痹俨蚚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洲;;浅析伽达默尔对语言工具论的批评[J];求是学刊;2010年06期

2 刘昱;;理解与语言的共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J.格朗丹;何卫平;;一种历史视域中的解释学的普遍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王业伟;;论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概念[J];兰州学刊;2008年02期

5 郑涌;;哲学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J];读书;1992年03期

6 邹徐文;理解的哲学意蕴[J];江海学刊;1995年02期

7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淼;;西方当代解释学理论及其思想脉络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9 周小玲;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翻译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崔东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文学翻译标准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2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鲁绍臣;;佩里·安德森对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扬弃及其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5 韦玲娜;;是“意义”还是“意思”(摘要)——从解释学角度谈对现代艺术的解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7 崔海灵;;实践与文化:科学哲学的现代经验[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德怀特·李;罗伯特·贝克;焦佩锋;;“历史主义”的五种含义及其评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何卫平;;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交汇——近代西方解释学由局部向一般转化一个重要动力[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黄小洲;解释学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当代学术的意义[N];光明日报;2010年

2 姜广辉;中国为什么没有解释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余匡复;听伽达默尔演讲[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从古典学到解释学的西学传统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9年

5 汤一介;解释学与中国[N];光明日报;2002年

6 邢贲思;对“解释学”的解释[N];学习时报;2001年

7 宋志明;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章乐天 (书评人);一位纯粹哲学家的纯粹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洪汉鼎;百岁西哲寄望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李勃;为这位高个子老人鼓掌[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佩锋;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2 孙宜晓;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险峰;教育文本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5 付德军;理解生命[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7 石丽琴;科学编史学与认识论解释学[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9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赵乐静;可选择的技术:关于技术的解释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孟岗;解释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秦佳;伽达默尔关于艺术与游戏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宇;论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历史观[D];吉林大学;2007年

6 饶筠筠;时间视域转换对哲学解释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海军;伽达默尔的游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时中;存在与理解——伽达默尔理解观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杨帆;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诠释[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9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