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网络时代的审美文化与审美产业——以审美经济学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9-06-04 05:26
【摘要】:以审美经济学为视角考察网络文化产业,发现:审美泛化与仿真式"拟象"同新媒体文化息息相关;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表明,审美文化研究已成为我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取向,其现实层面则表明,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格局;审美经济与审美消费主义的关联揭示出网络文化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符号经济业态,需要遵循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主体间性的审美法则;审美产业化呈现出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密切结合的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走向。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conomics, it is found that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nd simulated "quasi-ima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ew media cultur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shows that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 in our country, and its realistic level shows that aesthetic culture presents a complex pattern of pluralistic symbio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economy and aesthetic consumerism reveals that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is a typical symbolic economy industry, which need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law of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aesthetic law of intersubjectivity. Aesthetic industrialization shows the trend of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super utilitarian aesthetics and utilitarian consequen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nd i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civilian trend of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860012)
【分类号】:B8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审美与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凌继尧;季欣;;审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滕小松;;审美经济时代的雕塑创作[J];雕塑;2010年01期

4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J];河北学刊;2010年03期

5 李敏;代秀芳;亓凌;;21世纪中国商品经济与审美文化关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7期

6 秦立功;刘顺英;;审美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展望[J];商业时代;2008年14期

7 傅守祥;;大众文化审美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范式转换[J];天府新论;2006年06期

8 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傅守祥;泛审美时代的快感体验——从经典艺术到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转向[J];现代传播;2004年03期

10 吕月米;韩素梅;;后图像时代的审美体验与体验经济[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商报记者 刘亚力;[N];北京商报;2008年

2 刘方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博士 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创意产业参考》总编辑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讲师 陈曼冬;[N];中国艺术报;2011年

4 张宇 张坤;[N];光明日报;2005年

5 杨承志;[N];光明日报;2007年

6 甘肃省美学研究会会长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建疆;[N];甘肃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珍;;论大众文化时代历史类图书的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蒋君兰;;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李明;;评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张鹏飞;;论新生代女性文学的审美情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倩;;文本·现象·文化——媒介批评视野中的博客写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涛;;从美学的新视野到泛审美的理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宇;;城市转型下创意产业空间的生产——以上海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10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鸣奋;在线艺术对网络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季欣;;关于构建审美经济学的设想——凌继尧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孙少萍;王晓博;;新兴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意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安燕;“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陆南;;试论网络艺术的特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10期

7 曾晓航;网络和网络艺术[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钟以俊;论人格塑造与教育的审美化[J];教育导刊;2003年Z2期

9 申琰;;网络媒介对全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J];科技传播;2010年04期

10 张屹;;电子书写:网络艺术主体之言说[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绍兰;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理性思考[J];情报杂志;2004年01期

2 秦州;;略论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J];新闻界;2006年06期

3 徐伟群;薛刚;刘瑛;郭红飞;;如何规范和促进江苏网络文化服务业发展?[J];中国电信业;2011年03期

4 赵平;网络文化浅析[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年06期

5 黄华新,顾坚勇;网络文化的范式转换——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12期

6 熊瑛;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杜砚如;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对抗及发展[J];情报科学;2002年10期

8 袁晓建;;网络背景下文化张力的表现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3年05期

9 燕莉;网络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绪义;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哲学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莉;;军营网络文化的研究与实践[A];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0年

3 张永;;网络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于积亮;;网络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5 魏金玲;谢绍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网络文化产业[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6 绽少芳;;在新形势下的青海网络文化建设与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7 徐伟群;;如何规范和促进江苏网络文化服务业发展?[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8 李扬;;培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鑫;;论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和谐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甘雯;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N];吉林日报;2002年

2 宋元林;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9年

3 陶文;“绿坝”作用值得肯定 不良网络文化还应治本[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吴克明;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N];组织人事报;2009年

5 杭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文明办网 文明用网[N];杭州日报;2010年

6 首席记者 钟蕾;“红色网络文化工程”启动[N];鞍山日报;2010年

7 陶敦普;网络文化产业将获政策扶持[N];东莞日报;2009年

8 夏向勇;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前瞻[N];北京科技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伟;一网连天下 妙笔颂航天[N];中国航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林瑞华;网络连通世界 创新引领未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井;我国网民对网络文化价值体系的态度适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翔宇;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嘉颖;社交网络文化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墨;网络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勇;网络文化的勃兴与嬗变[D];郑州大学;2002年

4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郝一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网络文化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盛斌;基于网络文化视角的SNS网站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周杰文;网络文化对军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秦媛;网络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492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92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