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学

发布时间:2019-06-09 17:46
【摘要】:本文认为,把中国现代文论看作是西方知识体系的全面置换和中国传统的彻底断裂并不符合事实,这种解构西方中心、回归中国传统的理论价值趋向仍然带有西方话语(后现代主义)的明显标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强调特殊性,以解构普遍主义的宏大叙事。可是,,对这种虚假的普遍主义的批判,不应该成为放弃真正普遍主义追求的借口。要真正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完成美学话语的转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恢复东、西方文化和美学各自所具备的特殊性地位,通过“互补”与“对话”建立一种跨文化的、多元化的普遍主义的美学。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fact that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s regarded as the comprehensive replacement of the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complete fractu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is kind of deconstructing the center of the West. The trend of theoretical value returning to Chinese tradition is still marked by western discourse (postmodernism). Western postmodernism culture and aesthetics emphasize particularity in order to deconstruct the grand narration of universality. However, criticism of this false universality should not be an excuse to give up the pursuit of true universality. In order to truly break the myth of "western centralism" and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sthetic discourse, the correct way should be to restore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east, western culture and aesthetics, and to establish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through "complementarity" and "dialogue". Pluralistic universalism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分类号】:B8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曹顺庆;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3 潘沁;科技批判思潮的实质及其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楼园,韩福荣;从自组织方法论角度看企业仿生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左卫民;周洪波;;证明标准与刑事政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8 楚江亭;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观——国外科学课程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9 杜剑峰;从王朔到冯小刚——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审美流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鉴;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傅士卓;;20世纪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几股思潮[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黄庐进;唐怡;;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消费观探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2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5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6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7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东红;情若柔丝 意似淡菊——论清代女词人顾太清诗词创作艺术成就与审美风貌[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3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勤宝;后殖民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7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芹;《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首映;美的规定性辨析[J];文艺研究;1986年05期

2 蔡仪;谈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3 皇甫晓涛;关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趋向的理论思考(2)[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霍松林;评吴功正著《六朝美学史》[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5 陈代湘;读《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6 聿之;海峡两岸美学界的首次交流[J];台声;1996年02期

7 封孝伦;“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8年04期

8 王德胜;美学史的又一种反省方式——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几点设想[J];哲学动态;1998年04期

9 李天道;美育与审美文化——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综述[J];文史杂志;1999年04期

10 孔建英;民族性·现代性·科学性──评郁沅、倪进的《感应美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安华;;美学与高科技时代[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刘成纪;;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江苏省美学学会历年主要活动情况[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奎志;;体验美学:当代美学的一种可行性选择[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肖世敏;;一个违反科学的美感界定——与刘骁纯同志商榷[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毛萍;;论美学的知识论框架[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德信;生态美学——美学转型的一种尝试[N];文艺报;2004年

2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通过自然问题实现美学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陈定家;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刘晗 禹建湘 肖鹰 简德彬 王岳川 张建永 张法;乡土美学笔谈[N];文艺报;2005年

5 简德彬 林铁;乡土美学的理论自觉[N];文艺报;2008年

6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7 姚全兴;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世纪美学[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法 章辉;追问美的真相[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记者 赵文 岳鹏;我省教授梁胜明提出美学新论断[N];兰州日报;2004年

10 刘晗;现代性与建构乡土美学的可能[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马正应;退溪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汤拥华;先验论美学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岗;老子的非主体美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4 任亚荣;福柯的伦理学—美学初探[D];西北大学;2004年

5 段圣玉;张竞生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胡宁非;普罗提诺美学思想中的神圣与世俗[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军平;洪毅然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伟;荀子性恶论人学与美学[D];郑州大学;2000年

9 杨增菊;康德先验美学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3年

10 刘颖;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地域观的美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95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495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