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望衡;;中国古代如何言说自然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温婷;;无所不在的美——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侗族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王祖哲;;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郭勇健;;美·审美·艺术——与王祖哲先生对话[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蓓;;也谈美、审美与艺术——兼与王祖哲先生商榷[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时宏宇;;美、审美与艺术的界定——与王祖哲先生就艺术等概念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刘举;;消费语境下的身体解放与审美救赎[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8 毛崇杰;;美学“学科新形式的探讨”——韦尔施的美学思想悖论及进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陆贵山;;异化与审美[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刘艳梅;;美学的当代发展与美学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3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罗新宇;;美的社会学定位——对美的历史起源的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寇鹏程;;文明差异与中、西审美现代性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朝元;;关于城市建设中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书城;;《美学大纲·序》[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鲁晨光;;科学派美学来龙去脉[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张道一;;和谐社会对美学的呼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静;审美:换一种心态[N];安徽经济报;2004年
2 陕西师大文学院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宋广玉;常念如意处,储蓄美和爱[N];南京日报;2008年
4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5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6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肖鹰;诗意地栖居在审美主义的白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N];人民日报;2005年
8 王汶成;城市广场与中国当代大众审美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德胜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彭锋;“美学与日常生活”[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N];山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松雪;美在生成:时间美学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东;自然之道与美学[D];西南大学;2010年
7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8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耘;唐代美学范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海钢;审美与自由[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玲;“仁”的存在论意义及其美学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4 何军民;审美和艺术的自由[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姚珏;1927-1937上海日常生活审美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7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燕;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变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莹;论宋代审美文化与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81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8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