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李泽厚和当代美学基本理论建设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J];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2 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3 刘士林;“我能够期待什么”——论审美价值的本体论承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刘敦萍;从《天净沙》的六种译文看接受美学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陈济川;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吕锋,廉毅;基于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10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敏;论化学美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冯爱琳;死亡视域中的张爱玲和新感觉派[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吕玉叶;[D];湖南大学;2002年
5 杨鸿砚;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郑微波;文艺批评与传播媒介[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厚祥;目前农村高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赵云德;论现代契约法中强制性规范的理念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 夏中义;;青年马克思与中国第一次“美学热”——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人物表[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3 刘锋杰;;朱光潜与宗白华:美学双峰的并峙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阎国忠;;谁在接着朱光潜讲?——“主客观统一”说的逻辑展开[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6 苏中;;谈审美态度的培育与生态人格的养成[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7 陈晔;;探究美的本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8 代迅;;审美态度的恰当性: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高建平;;后文化研究时代的美学[J];美育学刊;2011年04期
10 韩书堂;;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J];学海;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攸欣;;朱光潜在成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宛小平;;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学比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宛小平;;美学史的写作——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非谈[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光潜;;朱光潜同志在全国美学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6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旭晓;;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8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胜利闭幕 成立学会 通过章程 选举理事并提出学会工作计划和建议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9 钟仕伦;李天道;;二十世纪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王向峰;;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N];解放日报;2008年
2 宛小平 安徽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建立从认识到实践的开放美学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谢颖;美从何来?[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潘欣信;美学何处寻?[N];美术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叶朗;追求照亮生活的艺术之光[N];中国艺术报;2011年
7 张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国维:以美学接引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金涛;应时代呼声 彰东方大美[N];中国艺术报;2010年
9 李希凡;一种新美学发展观的执着探索[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傅国涌;美学一样能直面生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2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3 余锐;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丽;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弓;历史视野中的实践美学[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黄健云;“特殊”与美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文发;两种理论取向:自律和他律[D];复旦大学;2008年
9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唐善林;邓以蛰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素华;论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性[D];扬州大学;2004年
3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阳;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5 南华;朱光潜悲剧美学思想与尼采[D];西北大学;2003年
6 杨维娜;论朱光潜前期的美育思想及现实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贺丽;实践美学论争的历史考察及其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张仙花;朱光潜早期审美心理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自红;现代性的困惑[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刘飞;朱光潜喜剧心理学思想之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2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8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