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审美脱序与大众美学崛起

发布时间:2020-02-25 01:34
【摘要】:正我国大众文化自经历了一九二0-一九三0年代发端的都市文化的滥觞期,到一九八0年代以至今天的全面开花,成为堪与体制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之一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样式和技艺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尽管对于大众文化是否像传统精英文化那样已形成自己的美学尚存争议,但不可否认,立足于大众本位,并与后现代文化交融的新型美学范式已成雏形,其审美的自足性亦渐趋鲜明而丰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清华;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言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民间话语[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王丽娟;论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以“连环计”故事为例[J];文学遗产;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现品;一张不断被重新涂写的羊皮纸——试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艳;民间的当代价值[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远波;干部、游子、作家与三重视野[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文静;女性视野的丰富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房芳;世纪末文坛的“民间”与“知识分子”论争[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继锋;试论1985以后中国当代小说的非历史化品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耿文彦;论刘庆邦小说的民间立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7 王磊;民间孕育的精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相娟;民间的行走 精神的长旅[D];郑州大学;2006年

9 刘艳梅;对“身体写作”现象的思考[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秦立宁;过士行剧作论[D];厦门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朝阳;;论当代美学多元格局的建构[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王珂;;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审丑转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马龙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指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闫娟;;试析转型期审美文化的基本表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建峻;;审美文化与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全国“审美文化与美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黄河学刊;1997年02期

6 成艳婷;;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段吉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英国: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的起源与发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朱立元;路程;;试论创意产业的审美向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青君;;《体验经济时代的审美快乐》[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健平;;论中国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大转换[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建华;;新疆自然风光的现代美学价值[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杜卫;;论中国美育研究的当代问题[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亢宁梅;;从自我的符号到审美意识形态的代码——中国农民画审美性质分析[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法;;媚世(kitsch)和堪鄙(camp)——从美学范畴体系的角度看当代西方两个美学新范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范藻;;美学 怎样面对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爱民;审美文化应肩负起引导社会风尚的责任[N];文艺报;2006年

2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邋刘连杰;建立健全的身体美学[N];光明日报;2008年

3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N];解放日报;2006年

4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志荣;生活中的美学[N];新华日报;2007年

5 朔风;美学的百花园中异彩纷呈[N];学习时报;2004年

6 毕会娜;新形势下的新发展[N];文艺报;2008年

7 张晶;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内涵[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肖鹰;伦理的恶影响美学的美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刘士林;中国美学的本土经验及未来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赵勇;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3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李雷;摇摆于“灵韵”与“震惊”之间的艺术怪杰[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桂花;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超级女声”[D];郑州大学;2007年

5 郭丹丹;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6 何池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前瞻[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袁梦雅;当今媒体特点及其对大众审美影响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10 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2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582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