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荒野审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2:00
【摘要】:荒野审美思想是伴随着人与荒野审美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从人与荒野的关系演变史来看,以时间顺序为轴线,从古代到现代的荒野形象主要呈现为四个类型:一是,作为敌对力量的荒野,它一方面是令人恐惧与厌恶的对象,是一种负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被人征服与改造的对象,是一种低价值的存在。二是,作为德性象征的荒野,它具有与人相等同的道德价值,具体是指荒野因具有与人相通的完美德性,是与人同一的存在。三是,作为精神启示者的荒野,它作为困厄文明的避难所和苦厄心灵的净化所,对于人的精神有启示和引领作用,具有高于人的价值。四是,作为生存家园的荒野。这种荒野也具有高于人的价值,但是,与第三种类型的荒野有所不同,它不仅对于人的精神有启示价值,更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家园,对人有原生性栖居价值。上述荒野审美形象的每一个面相,都构成了当代荒野审美面相研究和探索的历史背景和学术基础。当代荒野审美思想主要强调荒野对于人的生态价值,强调荒野与人的共生,然而,它在强调荒野与人的共生关系时,却又强调荒野的自生,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理论矛盾,这是荒野审美思想发展到当代所面临的最大的理论障碍,其在罗尔斯顿的著述中有最为集中地体现。荒野审美思想发展到当代,所呈现的生态转向,对于显现荒野的本真美和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都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其所呈现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荒野审美思想发展的当代困境。从整体上,重新反思当代的荒野审美思想,在实践中既坚持人的绝对主体地位,又寻求人与荒野的和谐共生,这可能是当代荒野审美的出路所在。人与荒野之间的张力关系决定了人的命运,也即荒野的命运,荒野审美的未来一定不能没有荒野,更不能没有人。荒野的未来就是人的未来,反之亦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军利;;体验生态 发现文化——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生态体验解析[J];名作欣赏;2014年03期

2 张杜超;夏静静;方向群;;皮氏罗尔斯顿菌所致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01期

3 李金钟;李中华;刘利平;;罗尔斯顿菌属和亲铜菌属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4 赵红梅;;荒野转向: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J];文艺研究;2008年06期

5 碧雪;断臂求生的登山英雄[J];世界文化;2003年05期

6 宋夏;论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2期

7 朱雨晨;;罗尔斯顿关于生态伦理的辨析和批判[J];读天下;2016年21期

8 朱丽;高淑萍;张杰;王清路;赵乃昕;;姜瘟致病菌青枯罗尔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9 王国聘;哲学从文化向生态世界的历史转向——罗尔斯顿对自然观的一种后现代诠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5期

10 白描;播种绿色──新西兰草地专家罗尔斯顿素描[J];国际人才交流;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赖永才;毛炜;黄春华;;血液透析患者皮氏罗尔斯顿菌败血症1例[A];第三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勇昌;陈月新;赖伟忠;周淑珍;;医院感染皮氏罗尔斯顿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彩霞;;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败血症临床感染特征和同源性分析[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4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彩霞;徐瑶瑶;;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败血症临床感染特征和同源性分析[A];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6 杨春;朱高峰;;2例颈内静脉长期置管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皮氏罗尔斯顿菌的调查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杨小蔚 编译;雀巢 百亿并购罗尔斯顿[N];中国经营报;2001年

2 ;重读绿色经典——“哲学走向荒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于树贵;对民主与权威的考验[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刘耳;来自荒野的智慧[N];科技日报;2001年

5 乔清举 中共中央党校;仁的生态维度[N];光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苗;当代环境伦理学思想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张晓媚;绿色发展视野下的自然价值建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冰;荒野审美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2 李晓佳;罗尔斯顿Ⅲ生态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州大学;2015年

3 圣朝军;皮氏罗尔斯顿菌鉴定药物敏感性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于艳芹;罗尔斯顿自然体验的分析与扩展[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利华;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田婧霓;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郭辉;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宋夏;人与自然:如何共同进化——罗尔斯顿环境伦理理论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维秀;罗尔斯顿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朱月兵;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及其启示[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8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648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