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齐美尔审美感觉论

发布时间:2020-06-16 12:03
【摘要】:齐美尔对现代社会的关注不仅是社会性的问题,更多是生存感觉的问题。审美作为精神内在性的一部分,常被称作感性。感性至上,形式只不过是表达感性存在方式和媒介的理论,就是感觉论。感觉是齐美尔美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他是用现代感觉去理解社会现象。现代生活的质态是感觉性的,感性至上意味着一种“心理主义”“印象主义”的审美精神。齐美尔的审美感觉是一种靠近审美意义上的感觉,他用社会学美学家的眼光,将主观的东西客观化。他在分析这些现代艺术、现代物品的时候,就是在分析现代感觉。客观化之后的感觉,诸如艺术、时尚、社交等都是能够被看到,被观察,被分析的感觉,感觉有了载体。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现代感觉进行论述,先从现代都市感和货币对生存感觉的影响入手,引出现代的审美感觉。现代审美感觉是以“距离”为基础、个性与自由占主导、富有现代审美特征的感觉。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现代艺术中的审美感觉,现代艺术的转型,新形式和新手法的呈现,传递给人们的不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而是感觉的问题。“无形式”和“反形式”形式颠覆的背后是现代艺术带给人的一种具有生命意味的审美感觉。首先,介绍现代艺术中的“无”“反”这两个字的意思,继而,论述“无形式”与“反形式”的具体内涵。其次,将这种生命本能的感性体味落实到具体艺术创作活动中,通过表现主义、抽象派、未来主义这三种现代艺术造就的感觉,来分析“无形式”“反形式”的背后是富有审美意义的感觉。再次,究其本源,讨论这种具有生命意味的审美感觉的由来。最后,总的概括审美感觉与“无形式”“反形式”的关系。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现代生活中的审美感觉。首先,从贸易博览会和艺术展览会,我们可以看到展览带给人们的新奇感。其次,论述社交、饮食、时尚这些纯形式造就的愉悦感以及桥与门、风景统一造就的和谐感。最后,总的概括审美感觉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齐美尔的审美感觉论对现代美学研究感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审美感觉不仅仅是美学家可以讨论的,作为社会学美学家也是可以从社会审美角度来把握艺术和生活中的感性特征。同时,齐美尔的感觉客观化也是与其他哲学家、美学家不一样的地方,美学现在所面临的感觉与康德和黑格尔美学所指涉的情感已经很不同。人们对生命本能的感性,以及审美化或感性化的生存质态都为现代美学开启一种新的视角,为美学自身注入新的活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虎涛;;从众与服从的演化及其“齐美尔”意义[J];学术月刊;2017年03期

2 张巍;任浩;;齐美尔联结何时有助于个体创新:知识异质度的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3 李丹;;齐美尔的社会学研究视角文献综述[J];黑河学刊;2015年05期

4 杨向荣;王蕊;;艺术对现实的距离及其审美超越——从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之维建构[J];华中学术;2017年01期

5 霍斯特·J·赫勒;汤晨昕;;马克斯·韦伯与格奥尔格·齐美尔的宗教社会学比较[J];基督宗教研究;2016年02期

6 黄晓珊;;生命与形式的对抗——齐美尔理论视野中的教育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10期

7 周来顺;;文化危机与双重救赎——齐美尔视域中的现代性危机理论研究[J];学海;2013年02期

8 赵洪涛;;齐美尔:金钱统摄下的现代生活风格的美学批判[J];文艺争鸣;2013年10期

9 赵方杜;王伟国;;论齐美尔对现代性的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1期

10 杨向荣;;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向荣;张彩云;;游戏·现代性·审美——齐美尔的游戏理论解读[A];东方丛刊(2009年第3辑 总第六十九辑)[C];2009年

2 何星亮;;略论社会-文化冲突的几个问题[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唐·马丁代尔;王鸣彦;;城市理论[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4 邓鑫;许水生;郭子萌;;借助齐美尔生命哲学思想对竞技体育本质内涵的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5 陆伟晶;;社会如何是可能的——论库利的想象性交往[A];“何微新闻奖”优秀文选[C];2017年

6 拉斯托奇金娜·玛瑞亚;;俄罗斯地区现代化进程平衡性的特性与差异[A];《科学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总第069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华;以齐美尔的目光洞察时尚[N];中国文化报;2018年

2 侯冬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学术交流部;齐美尔生命哲学奠立于双重语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3 刘思达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系;齐美尔与社会几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社区共同体:社会结构基本单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5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何雪松;社会转型期的责任焦虑[N];文汇报;2011年

6 意娜;城市的传统[N];中国经营报;2015年

7 郑也夫;解密消费的历程[N];南方周末;2007年

8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张小山;现代性阐释确立社会学四大奠基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9 本报评论员 李倩;高薪绝非善待人才的全部[N];长沙晚报;2012年

10 闫健;关于信任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冬梅;齐美尔生命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袁敦卫;社交形式的变迁[D];中山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静;齐美尔审美感觉论[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陈凌薇;提倡赋能的女权主义思想:齐美尔与他的性别理论[D];浙江大学;2018年

3 孙兆基;齐美尔都市文化思想内涵探析[D];广西大学;2018年

4 卜s

本文编号:2716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16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9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