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09:20
【摘要】:“连续性”基本含义的确立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起源于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芝诺等均探讨过连续性问题,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最为全面而深入。在此基础之上,此后的众多理论家如莱布尼茨、杜威等均自觉地以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构建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西方环境美学中同样蕴含着连续性的思想传统。学界注意到了“非认知阵营”的代表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理论中的连续性思想,但对其早期“审美场”理论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审美场”与“连续性”在其整个环境美学中的融通的关注还不够。实际上,除了伯林特,其他许多环境美学家的理论中均蕴含着连续性思想,尽管他们不一定采用“连续性”之名,其中就包括“认知阵营”的代表艾伦·卡尔松等。事实上,连续性问题的实质是“过程性”的“关系”问题,它涉及环境美学中“人”“自然”“身体”“环境”“时间”与“空间”等众多重要的范畴,并关乎环境美学的首要问题一一如何审美地欣赏“环境”。在西方环境美学中,连续性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过程性”与“关系性”特征。前者强调环境的“动态性”与“无框性”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环境审美的过程性。后者强调人与环境的连续性意味着二者是平等而不分主客的,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且相互成全,审美经验的获得意味着环境提供的可能性与审美个体的可能性的契合。实际上,西方环境美学普遍没有形而上学,卡尔松就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虽然在当今时代,讲“形而上学”要慎重,但我们不妨跳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框架,保持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开放心态,将连续性作为环境审美的一种先验的、基本的原则。连续性形而上学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进入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思考路径,承认普遍的连续性的存在,更多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似性而不是差别和个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或不重视差别的存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伯林特立足于自身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以连续性形而上学思想作为环境美学的指导思想,但卡尔松却并未自觉地运用或并未明确地提出“连续性”。尽管如此,卡尔松的环境美学理论中还是蕴含着连续性的思想形态,相较伯林特“强版本”的连续性思想,笔者称之为“弱版本”的连续性思想形态。对于卡尔松而言,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就自然环境而言,他主张采用“自然环境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整体、动态、全方位地欣赏自然环境。“整体”强调对象与其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关联,包括物理意义上的时空的连续性以及生物生存的连续性;“动态”与“全方位”强调经验的连续性,即以获得日常生活经验的方式“浸入”并动态地体验环境,与此同时调动所有的感官与智性去感受,从而获得初步的经验并最终将其升华为审美经验。进而,类比自然生态系统,卡尔松将人类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的人类生态系统,人类环境的“生态必然性”即为“功能适应”。实际上,人类环境更本质的生态必然性是“适应”,它类似生物学上的“适者生存”,即人类环境各要素在长久的磨合下,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平衡共生,这便是人类环境各要素的连续性所在,而这种“适应之美”也正是我们应该着重欣赏的。伯林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思想初步形成于其早期的“审美场”理论。首先,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审美场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且边界变得模糊而对彼此开放,最后形成一个连续的审美经验统一体。其次,“审美场”本身作为审美经验得以形成的情境或语境,并不是封闭、自足的,审美经验通过有意识的身体与人类生活中全部的个人经验与文化经验相连续。在此基础之上,伯林特重新定义了“环境”,以人与环境的连续性为起点,环境场内的各种审美要素综合地、直接地作用于审美感知,而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因素在与审美体验的连续性下,通过身体的持续在场间接地作用于审美感知,从而最终形成环境审美体验。而与卡尔松的连续性思想形态根本不同的是,伯林特立足于去除主客二分的一元论,而卡尔松坚持主客二分的哲学立场。在连续性形而上学的观照下,在具体的审美情境中,我们首先要做好观念上的准备,意识到人与环境在生命生存意义上的连续性。进而,人与环境的连续性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意味着人的在场,或进一步而言意味着“身体”的在场。这里的“身体”是身心合一的,或者说是“身体化”的,它不仅要求我们调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肌肉运动知觉在内的所有感官,还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自身的记忆、信仰、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判断等因素,积极地去感受环境。其次,环境特殊的时空性意味着我们所欣赏的“环境”是在其与欣赏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因而“环境”在随时变化又随时形成,我们需要随时随地与环境互动并参与进去。再次,正如连续性强调“过程”,环境的连续性与流变性同样要求我们注重审美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意义或结果。最后,我们不妨倡导一种包容性的环境审美,即注重个体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过程,而不仅仅是确立某种固定的欣赏模式或关注审美效果。而回到审美体验本身以及遵循连续性的指导原则,或许是调和环境审美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重要契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博;;西方环境美学中的中国生态思想影响研究[J];北极光;2019年08期

2 杨一博;;环境美学对风景画研究的激活路径及其理论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1期

3 赵叶晴;;论柏林特的环境美学的意义[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2期

4 徐岱;;从生态主义视野理解环境美学[J];文学评论;2016年01期

5 薛富兴;;整体主义:环境美学之本质性立场[J];学术研究;2017年05期

6 席格;;环境美学的学科定位、理论资源与现实应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美学”研讨会综述[J];美与时代(上);2017年10期

7 张馨元;;环境美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设计[J];艺术品鉴;2017年02期

8 吴淡如;;生存是一种环境美学[J];意林(原创版);2017年05期

9 管君章;;现代环境美学的内涵与价值[J];艺术百家;2005年06期

10 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丽;唐猛;;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城镇化建设[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余曼莉;屠玉麟;;贵阳市两城区城市环境美学质量评价[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 张敏;;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望衡;邓俊;;陈望衡与中国当代设计理论建设[A];设计学研究·2015[C];2016年

6 李丽;唐猛;;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城镇化建设[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曾繁仁;;前言[A];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耿红;刘敏;赵云鹏;史旭荣;张世杰;刘玉斌;;环境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陈望衡;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当代转化[N];中国艺术报;2019年

2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路云亭;体育的环境美学[N];中国体育报;2018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专题研究”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李天道;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学理溯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4 蒋劲松;环境美学:不仅仅是审美之学[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章辉 三峡大学特聘教授;环境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N];人民日报;2015年

6 中南大学文学院 陈国雄;从环境宜居到环境乐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王希;美,很远,又很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王希;环境美:用感官去体验,还是用理性去分析?[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冬安居;人是会看风景的动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关注大自然的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超;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曹苗;当代环境伦理学思想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佳音;西方环境美学中的“连续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马嫱;环境美学影响下的“低干预”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徐思雨;康德自然美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8年

4 段鹤维;试论西方“风景”观的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范昌丽;秦汉环境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7 张婷;环境美学视域下的龙门阁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郭平平;环境美学视野下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1年

9 胡美根;环境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风银;美在荒野[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07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707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