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馈赠”品牌设计解析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12-18 19:30
本设计的题目是《“山的馈赠”品牌设计解析与实践》,设计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销售野山珍产品为主题的品牌,通过在包装中呈现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文化内涵等满足人们对野山珍产品的购买需求。设计的内容是通过包装设计中图形、色彩、结构等增强产品的地域性突显品牌文化,提高消费者购买率。“山的馈赠”品牌的产品通过包装设计强化在阿尔山地区的同品牌的产品中的竞争力,打破目前野山珍商品包装雷同的问题,吸引更多现在消费者。目前阿尔山市野山珍旅游纪念品市场对于提升商品品质、增加商品的内涵、增强购买力度有着迫切需求,以品牌化包装设计为切入点,以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为根本。笔者希望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通过视觉与触觉了解、认识“山的馈赠”品牌,将包装设计的特点与创新作为品牌的竞争优势,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
【文章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旅游产品与品牌关系
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2.2 延伸产品价值
第三章 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3.1 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3.2 阿尔山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第四章 市场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方法与统计对象
4.2 调研结果及分析
4.3 讨论与建议
第五章“山的馈赠”品牌设计解析
5.1“山的馈赠”品牌设计选题
5.2“山的馈赠”品牌塑造
5.3“山的馈赠”设计实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系列化表现[J]. 林晓丽,张充吕. 包装工程. 2017(02)
[2]基于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以包头市为例[J]. 李志春,张路得. 前沿. 2015(12)
[3]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 杨占平. 内蒙古水利. 2012(04)
[4]新时期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J]. 张国.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05)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 徐丹丹,孟潇,卫倩倩.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2)
[6]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 胡晓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 陈汉欣. 经济地理. 2008(05)
[8]对我国企业通过品牌经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建议[J]. 笪琼瑶,吴翠珍. 商场现代化. 2007(19)
[9]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J]. 张利国,徐翔. 现代经济探讨. 2006(04)
[10]无公害农产品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 陈志颖. 农业技术经济. 2006(01)
本文编号:2924484
【文章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旅游产品与品牌关系
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2.2 延伸产品价值
第三章 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3.1 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3.2 阿尔山旅游产品品牌开发现状
第四章 市场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方法与统计对象
4.2 调研结果及分析
4.3 讨论与建议
第五章“山的馈赠”品牌设计解析
5.1“山的馈赠”品牌设计选题
5.2“山的馈赠”品牌塑造
5.3“山的馈赠”设计实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系列化表现[J]. 林晓丽,张充吕. 包装工程. 2017(02)
[2]基于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以包头市为例[J]. 李志春,张路得. 前沿. 2015(12)
[3]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 杨占平. 内蒙古水利. 2012(04)
[4]新时期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J]. 张国.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05)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J]. 徐丹丹,孟潇,卫倩倩.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2)
[6]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 胡晓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7]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 陈汉欣. 经济地理. 2008(05)
[8]对我国企业通过品牌经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建议[J]. 笪琼瑶,吴翠珍. 商场现代化. 2007(19)
[9]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J]. 张利国,徐翔. 现代经济探讨. 2006(04)
[10]无公害农产品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 陈志颖. 农业技术经济. 2006(01)
本文编号:2924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2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