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审美经验是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和艺术家曾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作过相关的阐释,发展到今天审美经验成为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则是当下审美现实所促成的必然趋势。在大众传媒盛行和发达的大背景下,审美经验在既往的特点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出现的种种与审美经验的相关现象,要求我们深入去理解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审美经验本质与特点。 论文首先对审美经验的内涵进行分析整理,在对既往的理论家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中,确定审美经验的定义、明确研究审美经验的哲学基础,并对审美经验相切的几点因素:审美感知,审美对象和审美情感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总结出审美经验的发生机制和显示出的普遍特征。 论文第二部分对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进行较详细的探索分析。大众传媒使得人们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当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呈现出平面化、私人化、多元化、虚拟化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贯穿于大众传媒对于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中。论文主要从大众传媒对既往审美经验的突破和冲击两方面入手,分析审美经验的特点和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背景下,艺术的阐释有了更多的方式和手段,丰富着人们的接受方式和审美观念,人们既往的审美经验得到了丰富多样化,人们对动态立体的审美期待得到强化,在虚拟场域中经历着对时空的体认和对身份、存在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与速度的压迫、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转变,审美经验中的“震撼”被心神涣散的快感和震惊所置换,对历史深度的追问以及对个体和社会存在的关注在传媒语境中盛行的崇尚“轻逸”的主题中被消解,对速度的崇拜与追逐导致对潜心静观与深度思考的忽略。 论文在第三部分结合当下较突出的三个审美经验现象进行分析论述,即身体审美经验现象、审美经验“童龄化”现象和审美经验娱乐化和审丑狂欢现象。通过对三个现象的分析,以期达到通过具体事例支持论文论点的目的。 大众传媒对于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们要肯定大众传媒在传播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事件上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的审美经验确实因为大众传媒的存在变得丰富多元,变得新奇独特,审美经验的领域也被很大程度地拓宽,但我们也应认识大众传媒对审美经验的不利影响,积极了解并应对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审美经验产生的威胁。
【关键词】:审美经验 大众传媒 突破 冲击 审美经验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一、审美经验的内涵9-19
- (一) 审美经验内涵的确定9-12
- 1、中西方文论对审美经验的相关研究9-10
- 2、审美经验与其他经验的关系10-12
- (二) 审美经验研究的哲学基础12-13
- (三) 与审美经验相关的几个重要因素13-17
- 1、审美感知13-15
- 2、审美对象15-16
- 3、审美情感16-17
- (四) 审美经验的特征17-19
- 二、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19-31
- (一) 大众传媒对既往审美经验的突破20-25
- 1、艺术审美经验的多元化和丰富化21-22
- 2、审美方式的转变引起新的审美经验22-23
- 3、在虚拟场域中对时空及自身的感知体认23-25
- (二) 大众传媒对审美经验的冲击25-31
- 1、心神涣散的震惊对审美经验中“震撼”的置换25-27
- 2、对历史的追问和存在的关注在“轻逸”中消解27-28
- 3、对速度和动态的崇拜导致的对潜心静观的忽视28-31
- 三、对大众传媒语境下关乎审美经验几个重要现象的分析31-39
- (一) 身体审美经验现象31-35
- (二) 审美经历的“童龄化”经验现象35-36
- (三) 肆意的娱乐和审丑的狂欢现象36-39
- 结语39-43
- 注释43-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48-49
- 后记49-5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林X;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6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众传媒对当代审美经验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29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