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态审美
本文关键词:走向生态审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文艺学美学的学科建构带来深刻的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和变化。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信息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审美和消费的需求,也有着消费性享乐性的缺憾,它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当代生态文明的内涵。 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文化则具有传统性和神圣性特征,它注重生态美的艺术形式,他们的歌舞艺术、服饰、建筑、饮食文化都跟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 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下的一种文化形态,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从二者的形成路径和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众审美文化是一种生活的审美化,侗族审美文化是一种生成的审美化。二者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都具备了生态审美的初步形态。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在日益繁荣的各美学学科的推动下,大众生活审美化和侗族生成审美化将相互促进,共同走向生态审美。二者组成生态美学的两个侧面,发展生态审美不同的本质,做到“和而不同,和谐共生”,以达到审美生态的多样性。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侗族 生态美学 主体间性 和而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34.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1
- 1.1 研究的缘起8-9
- 1.2 研究的条件和方法9-11
- 1.2.1 研究的条件9-10
- 1.2.2 研究的方法10-11
- 2 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致性11-19
- 2.1 关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11-12
- 2.2 关于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12-13
- 2.3 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致性13-16
- 2.3.1 区别于纯艺术和非艺术13
- 2.3.2 趋向真善美益宜13-15
- 2.3.3 从乐生走向美生15-16
- 2.4 二者形成的原因16-19
- 2.4.1 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形成的原因16-17
- 2.4.2 侗族日常生活审美化形成的原因17-19
- 3 大众的生活审美化与侗族的生成审美化19-27
- 3.1 大众审美文化的商品性与侗族审美文化的工艺性19-20
- 3.2 大众文化的复制性、世俗性与侗族文化的独创性、神圣性20-22
- 3.3 大众文化的生态矛盾与侗族文化的生态和谐22-24
- 3.4 产生异同的原因24-27
- 3.4.1 历史的原因25
- 3.4.2 文化的原因25-26
- 3.4.3 哲学的原因26
- 3.4.4 审美的原因26-27
- 4 共同走向生态审美27-39
- 4.1 生态审美的形成27-29
- 4.1.1 中西美学的发展27
- 4.1.2 审美间性与主体间性27-29
- 4.2 大众文化具备生态审美的初步形态29-31
- 4.2.1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9-30
- 4.2.2 审美的日常生活化30-31
- 4.3 侗族文化具备生态审美的初步形态31-33
- 4.3.1 环境的艺术性31-32
- 4.3.2 生成的艺术审美性32-33
- 4.4 共同走向生态审美33-39
- 4.4.1 大众文化:从生活审美化到生态审美化33-35
- 4.4.2 侗族文化:从生成审美化到生态审美化35-36
- 4.4.3 和而不同,和谐共生36-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为;;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山花;2011年17期
2 周敏;;侗族哆耶舞浅论[J];文化月刊;2011年06期
3 张吉琳;;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4 曹宇;;从生活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杨军;黄艳;;侗族萨文化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6 樊文春;;美从何处寻——对生活美学形而下的反思[J];理论与创作;2011年04期
7 刘冬梅;;家长里短的艺术光辉——浅谈《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8 马文君;;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的冲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9 阿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月也”[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10 张琴;;房子,或“家”的寓言[J];戏剧文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扬;;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石若屏;;侗族“合款”与精神文明建设[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杨昌铎;;试论侗族传统美德是儒家孝道民族化之产物[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才贵;;侗族族源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6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韦明耀;;同乐侗族刺绣服饰[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泽红;张昌华;;贵州省侗族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A];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龙运光;袁涛忠;杨晓琼;龙彦和;;侗族药用物种[A];2007全国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育衡;丁锋;;中国侗族稻作文化习俗的民族植物学[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辉;侗族:住在“干”中的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木子;侗族与酒[N];贵州政协报;2001年
3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余敏;第一部侗族村志《丁达村志》问世[N];西部时报;2009年
5 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吴祥淼 杨光益 吴常理;湘黔桂联手打造侗族“香格里拉”[N];湖南日报;2009年
6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7 石明莲 潘光晨;从江小黄村侗族 大歌走出“深闺”[N];贵州民族报;2009年
8 记者 卢国武;《中国侗族在三江》民俗摄影展暨画册首发式在邕举行[N];广西政协报;2009年
9 梁理;清香可口的侗族油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10 罗卡尔 禹向阳;芷江侗族自治县 “六进户”关爱计生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飞龙;迈克·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王卓斐;美学回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陈雪梅;审美超越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晓洁;美学视野下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局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柯平;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10 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勤;走向生态审美[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吕建秋;“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设计艺术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邹艳;侗族惩治规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傅瑶;“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杨也;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走向生态审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0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