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源于西方分析美学阵营内关于“艺术定义”之论争的艺术体制理论。从狭义上来说,艺术体制论特指以分析美学家丹托和迪基等人为代表的从分析哲学出发的为艺术下定义的理论;而从广义上讲,艺术体制论也可以是指从体制角度来分析艺术界景观和现象的诸种艺术理论。虽然艺术体制理论在不同研究路径下呈现出不同的面相,但总的来说,它把艺术视为一种体制,将艺术作品和现象置于具体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加以讨论,将目光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移向艺术生产、传播、消费和分配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制度、行为和各种权力关系,打破了艺术是“纯粹的”这一美学幻象。 通过介绍、梳理艺术体制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本文揭示了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范式转变:从探寻艺术品自身的“本质属性”的内结构思路,转向以探讨作品与其外在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关系的外结构研究范式,换言之,传统艺术哲学和美学的本质主义追问“何为艺术”,在艺术体制理论对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考察中,被置换为“为何为艺术”。艺术体制论的出现表明,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在当代艺术实践创新与自身理论发展需要的双重压力下,需要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汲取理论资源的趋势。美学也该从对“美”的过分关注和一统天下的本质主义思路中走出来,摆脱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关注生活与艺术的融合。 论文包括引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论部分综合论述了艺术体制理论的界定,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正文第一章梳理了现代自主性艺术观念的形成以及由此必然出现的本质主义诉求的关系,分析了本质主义界定艺术的路径在面对后现代艺术实践时表现出明显的阐释乏力,而分析美学家们在反本质主义批判中发展出了“艺术不可定义”与从“非显性属性”出发重新界定艺术的两派,后者为艺术体制理论的发生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章阐述了分析美学家丹托的“艺术界”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丹托看来,“艺术界”就是由艺术史知识和理论所构成的赋予某物以艺术资格的体制性环境。文章指出,丹托的这一艺术“类定义”引发了“某物何以获得艺术品资格”的问题。本章进而对丹托围绕这一问题而提出的核心概念“艺术指认的‘是’”、建构性阐释以及作为“理由话语”存在的理论氛围等进行了逐一解析,并指出对艺术品资格的判定和建构因素的讨论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学层面,而应该深入到社会现实语境中去,这一思路在迪基的体制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第三章讨论了迪基以艺术资格的“授予”为核心概念的早期惯例论。首先分析了迪基如何通过对“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的解构为建构价值中立的定义铺平道路。继而分析了迪基如何从“第三种关系属性”(艺术与社会体制系统之间)出发和艺术概念的“分类意义”出发,提出其惯例论的核心内容,即艺术品资格的获得是一种艺术体制对某欣赏对象进行的艺术地位的“授予”过程,艺术体制就是一种惯例性的既定实践体系。 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迪基后期惯例论以及由此产生的体制论的文化社会学转向。首先概述了分析美学界对惯例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针对这些批评,迪基的艺术哲学思考逐渐从艺术品本体的定义型思维模式转向对艺术界作为文化结构框架的探求。其次,本章对丹托和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指出丹托视角中的艺术品所处的“语境”(context)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理论氛围”,而迪基的“惯例论”则比较详尽而实证地阐述了这一背景,因而带有更鲜明的社会学色彩。最后,本章探讨了艺术体制理论在当代分析美学中所引发的文化学转向,指出体制取径已呈现出溢出传统美学所秉持的艺术品本体论视域的趋势,向文化社会学靠拢的趋势。 结语部分总结了艺术体制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剖析了艺术体制理论所揭示的分析美学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体制理论引发了当代美学在思考路径上的范式革命。
【关键词】:艺术体制理论 艺术定义 分析美学 艺术界 文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B83-069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引论13-30
- 一、 研究背景13-17
- 二、 研究现状17-26
- 三、 研究思路26-30
- 第一章 艺术体制理论的生成背景30-53
- 第一节 当代观念艺术的勃兴和传统艺术叙事的终结30-39
- 第二节 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和本质主义美学定义的危机39-53
- 第二章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艺术体制理论的序曲53-104
- 第一节 从“何为”到“为何”——艺术地位问题的出现53-57
- 第二节 《艺术界》——艺术品资格的判定57-73
- 第三节 阐释·意义·相关性——艺术品资格的建构73-102
- 小结102-104
- 第三章 艺术惯例论——艺术体制理论的类社会学视角104-146
- 第一节 “审美态度”的解构——建构“惯例”论的前提105-115
- 第二节 第三种“关系属性”——越轨的本质主义新思路115-119
- 第三节 早期版本的体制论——以“授予”为中心的“惯例”论119-140
- 小结140-146
- 第四章 后期版本的惯例论:当代美学中的文化学转向146-179
- 第一节 迪基的后期体制论——以“艺术界”框架为中心的“惯例”说147-162
- 第二节 “形而上学”体制论与“类社会学”体制论:丹托和迪基的理论异同比较162-166
- 第三节 艺术体制论在当代分析美学中所引发的文化学转向166-177
- 小结177-179
- 结语179-184
- 附录184-185
- 参考文献185-197
- 后记1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秉文;布洛克的分析美学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彭锋;分析美学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3 赵巍;分析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J];理论导刊;1993年09期
4 刘悦笛;;深描20世纪分析美学的历史脉络[J];哲学研究;2007年05期
5 胡健;布洛克的分析美学思想[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张冰;;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心理距离说——对一段美学公案的检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薇;;浅谈荣格美学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刘悦笛;;分析美学:方法、模式与历史[J];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9 李元洛;好趁江山寻胜境——香港诗人犁青诗欣赏[J];名作欣赏;1988年05期
10 龙珲;;艺术不能就“实用”的狭义来看待[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明逊;;行政惯例论[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强;;漫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距离”的调控[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4 崔京浩;;序[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5 陈彦;;浅谈普通高校舞蹈艺术类课程的教育功能[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李冬环;姚成旺;;系统景观美学支持下的城市水域景观美学质量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杨东奇;;对流行色理论及调研方法的思考[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胡红云;彭彦琴;;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结构体系建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平;我院代表团参加国际美学大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张远晴;文化岂能速成[N];人民日报;2010年
3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5 高建平邋王春辰;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李媛媛;开辟艺术向生活回归的前景[N];文艺报;2010年
8 饶曙光;“外省人”的精神坐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陕西师大教师 马丽;人文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N];陕西日报;2007年
10 谢青桐;厌倦工业文明的“归乡冲动”[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骁;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彭水香;《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与美国分析美学[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 刘德林;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7 史磊;新中国美学课研究(1949-1965)[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春媚;“审美经验”再认识[D];扬州大学;2011年
9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伟伟;迪基的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韩丽娟;审美态度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卓;庄子“超功利”、“自然率真”的审美态度与油画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丽平;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态度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崇才;“废都”里的“乡下人”[D];西南大学;2007年
6 赵丽平;寻求诗意栖居的人生[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曾尔奇;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D];苏州大学;2006年
8 肖娜;反思的身体与审美的生活[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琛;数字娱乐产业视野中的受众审美接受心理透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蒋超;沙画表演中的艺术谜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