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变成器—先秦造物之“象”的仿生设计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4:13
本文关键词:通变成器—先秦造物之“象”的仿生设计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针对古代造物思想研究的线性思维导致的研究简单化问题,运用“通变”的观念研究造物思想,并以此提出“通变成器”的观点,认为仿生设计的古代造物思想可追溯到先秦“象”的哲学范畴中去;并认为“象”作为仿生造物的思想,是在“通变”的过程中实现的,其路径是在《周易》的哲学语境中产生,在《考工记》中获得确立。研究目的是实现哲学之“象”和造物之“象”的有效对接和贯通,确立“象”范畴作为仿生造物的思想。通过“通变成器”的观点确立“象”作为仿生设计的古代造物思想,为处理造物思想和哲学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路径,也为“通变”的观念注入了新质。
【关键词】:通变 象 仿生设计 造物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4
- 1.1 题解7-9
-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述评9-13
- 1.2.1 研究的背景9
- 1.2.2 研究现状9-13
- 1.3 研究目的和价值13
- 1.3.1 研究目的13
- 1.3.2 研究意义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2 先秦仿生造物活动:仿生思想的造物活动基础14-26
- 2.1 功能仿生造物活动14-22
- 2.1.1 功能仿生陶器14-21
- 2.1.2 非功能仿生陶器21-22
- 2.2 万物有灵观与取象比类思维22-26
- 2.2.1 万物有灵观22-24
- 2.2.2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24-26
- 3 成器之道:仿生造物思想的哲学语境26-34
- 3.1 《周易》概说26-28
- 3.1.1 《周易》概况26-27
- 3.1.2 “象”的原发性价值——与文论、画论比较27-28
- 3.2 “象”的文本内涵和造物内涵28-32
- 3.2.1 哲学之“象”28-30
- 3.2.2 造物视域下的“象”30-32
- 3.3 仿生造物之“象”32-34
- 4 道通成器:仿生思想的造物语境34-45
- 4.1 《考工记》概说34-35
- 4.2 “象”的文本解读之一:结构仿生35-39
- 4.2.1 “车象天地”与“铸鼎象物”关系释读35-37
- 4.2.2 结构仿生37-39
- 4.3 “象”的文本解读之二:形态仿生39-45
- 4.3.1 梓人为{M哸40-41
- 4.3.2 大兽之于{M哸41-42
- 4.3.3 “梓人为{M哸”:一个仿生设计的命题42-45
- 5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件49-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嘉莹;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2 张亚林;姜现甲;;技术美学及其对设计美学的启示[J];美与时代(上);2011年11期
3 李立新;;设计史研究的方法论转向——去田野中寻找生活的设计历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1期
4 李砚祖;;“材美工巧”:《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设计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5期
5 诸葛铠;;“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张道一;;DESIGN:返回起点再出发——《设计艺术学十论》序[J];设计艺术;2006年02期
7 R壎卦,
本文编号:317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