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本文关键词: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系统发掘和辨证分析,将其“活性因子”移植到现代美育理论的建构中来,以期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论。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认为孔子美育思想是现代人思考美育问题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部分是关于美育问题本身的检讨与思考,为全面分析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美育是一种多元立体的综合式感性教育。美育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生活提供一个理想的价值指向、塑造完美人格途径,使人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第三部分是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系统阐释。 1.介绍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孔子生活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春秋晚期。这是一个混乱无序、欲望膨胀、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是一个人文精神跃动和忧患意识觉醒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为孔子提出和思考包括美育在内的人的问题提供了社会条件。 2.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分析。孔子之“仁”既是本体论又是功用论,在高层次上“仁”指精神境界,从功用层次上“仁”的根本是“孝弟”。孔子仁学的本质是人学。孔子仁学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与完善,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指向是价值形而上学。“求仁得仁”必须通过外在教育和内在修养,从而下学上达直至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仁”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自由的审美境界,,从此意义上讲,求仁即美育。 3.孔子美育思想。孔子美育思想是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人文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写照。“文”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文”指文化、文明,它提升人的感性,使人从粗鄙性、兽性中升华提高,它是“仁”的外在表现,蕴涵着人类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孔子那里,“文”主要表现为礼乐文化。诗、礼、乐再加上“文”化的自然是孔子主要的化育之途。通过外在的“文”的教育,唤醒、点拨、涵养、维护人之仁心,形成文化——心理结构,培养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旨归。我们把孔子美育思想特点概括为 人文导向、实践理性倾向及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圆融、居尘与超 尘的贯通,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部分孔子美育思想评价。孔子美育思想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源头与核心, 奠定了中国传统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丰L.$相济”的原 则大法和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美育价值观。在涵养高尚情操、促进人 际关系和谐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正因为主张将个性情感纳人社会性的伦理规 范之中,孔子对美育在个性情感的解放、发展创造性的作用重视不够。 孔子美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意识、整体意识、和合精神及融合式理念是治疗 当前感性泛滥与工具理性肆虐并峙发展、人文精神失落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对现 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正是我们研究此问题的意义所在。 结语部分 阐释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孔子,但本文力图尽可能地还原孔子,发现孔 子美育思想中的“活性”因子,借鉴到现代社会中来。
【关键词】:孔子 美育思想 现实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引论9-10
- 一、 关于美育10-11
- 二、 孔子的美育思想11-33
- (一) 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11
- (二) 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11-16
- (三) 人文化成--孔子美育的思想16-33
- 1 孔子美育思想的内容和途径17-23
- (1) 兴于诗18-20
- (2) 立于礼20-21
- (3) 成于乐21-22
- (4) 化于自然22-23
- 2 孔子美育思想之旨归23-27
- (1)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24-26
- (2)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26-27
- 3 孔子美育思想的特点27-33
- (1) 人文导向27-29
- (2) 实践理性倾向29-32
- (3) 生态意识32-33
- 三、 孔子美育思想评价33-38
- 1 孔子美育思想在中国传统美育中的地位33-34
- 2 孔子美育思想辨证分析34-35
- 3 孔子美育思想与现代社会35-38
- (1)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35-37
- (2) 孔子美育思想价值剖析37-38
- 结语38-39
- 注释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3-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云;;孔子的师德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12期
2 李会钦;;孔子的“士德”学说及其现实价值[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迟成勇;;论孔子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及其现实价值[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5期
4 权太举;;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5 鲁金华;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J];理论月刊;2002年02期
6 李才远;孔子的社会宏观管理目标论及其现实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01期
7 张发祥;;试论孔子“仁爱”管理思想的现实价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丽广;;孔孟和谐思想刍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1期
9 刘俊娥;渠彩霞;;荀子礼学思想的现实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万玲华;;孔子人才观的现实价值[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洪;;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原因[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霍有光;;《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3 周孚政;;中国人为什么崇拜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香港汤恩佳博士捐赠建水文庙孔子铜像揭幕典礼照片[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晓斌;;试析孔子德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张文昆;;孔子和孙子之初步比较[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余玫;;孔子“君子”教育观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谢瑞君;刘海君;;论孔子的诚信观[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守靖;;文化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苇;我省首次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N];太原日报;2008年
2 文依;影视里的孔子应该什么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草根有话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4 王月清;孔子学院推动南京大学国际化办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记者 李钊;许嘉璐率团考察巴黎孔子学院[N];科技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闵锋;我市孔子后裔代表河南参加世界儒学大会[N];开封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欣瑶;西北师大与喀土穆大学合建孔子学院[N];甘肃日报;2009年
8 口述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杨桂青;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陈福顺 孙文采;孔子为圣人并非历代帝王捧起来的[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9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蕾;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水桥;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颢;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6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汪梦林;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凤伟;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孔子形象[D];苏州大学;2005年
9 张小建;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