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学术探讨和论争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总体上说,国内的生态美学更多注重宏观的哲学美学思考,对微观的实际运用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与国外生态美学的交流还非常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生态美学在理论根基、专业术语、研究范式方面都与我国生态美学有着显著不同,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能够为推进我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保罗·H·高博斯特(Paul.H.Gobster)是美国著名的生态美学研究者,他一直密切关注生态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致力于研究森林、郊区、公园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高博斯特以生态学和多种人文科学为基础,通过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从生态审美体验、景观审美感知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探讨。高博斯特认为,以“土地伦理”和生态学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感官审美能将传统的风景审美转变为生态审美,这种审美感知能对景观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现状,简要介绍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 第二部分介绍了高博斯特的研究背景。美国森林景观管理中,生态保护和人们风景审美偏好之间存在的矛盾反映出传统自然审美的局限性。艺术定义的自然美和自然审美受到生态学思想的冲击,自然美学必然要转向生态美学。 第三部分展示了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理论体系。他通过实证方法研究生态审美体验,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作为哲学基础,辨析了风景审美和生态审美,初步建构起生态美学理论体系。生态美学实现了伦理和审美的融合,所以既是规范性的也是描述性的。高博斯特根据现象学理论总结了四类景观感知,探讨了景观类型、情景氛围是怎样影响生态审美体验和人类对生态情况的判断。 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概括总结了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在自然美学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高博斯特 生态美学 生态审美 景观感知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概述7-13
- 第一节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概述7-12
- 第二节 高博斯特简介12-13
- 第二章 生态美学的提出:美学和生态的矛盾13-22
- 第一节 “如画性”的自然审美观15-16
- 第二节 艺术传统定义的自然审美16-20
- 第三节 自然审美走向生态审美20-22
- 第三章 生态美学的探索22-42
- 第一节 生态审美的实证研究和哲学基础22-29
- 第二节 超越“风景美学”的生态美学29-38
-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景观感知模式38-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钰汀;;生态美学思想在应对生存危机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2 孙艳;;被“设计”出的生态美——解读日本base valley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1年06期
3 高强;;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西自然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宋薇;;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辨析[J];晋阳学刊;2011年04期
5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运霞;;论《老人与海》中马林鱼的生态美学意义[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刘广春;;试论《诗经》的生命生存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8 罗成;;透过图腾姿态看南永前诗歌中的生态审美[J];华章;2011年19期
9 刘磊;迟欣;;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看金斯堡的诗歌创作[J];作家;2011年16期
10 李龙;;《瓦尔登湖》的审美之思[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徐苏宁;;城市化进程下城市生态美的意境创造[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溯源;;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价值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丕显;孙琪;;生态美学偏至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纯青;刘新宇;;浅析《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陆强;;论城市景观生态设计[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6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鹏周;;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历史回顾[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10 郭昭第;;美学的学科困惑、根源及策略[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繁仁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生态美学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刘悦笛;“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N];人民日报;2010年
3 安佰鸿 北京语言大学;生态美学会通中西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田达欢;生态美学研究的范例[N];广西日报;2011年
5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曾繁仁;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N];人民日报;2009年
7 吴承笃;生态美学的新译介[N];文艺报;2010年
8 张元端;生态美学与住宅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李星;探索生态美学建构[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万莲子 王琼;中国生态美学的意蕴[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隋丽;现代生态审美意识的生成与文本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4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8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曹瑞娟;宋代生态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超群;生态美学:个体精神生态的建构及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玮;当前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探索[D];延安大学;2010年
3 杨津;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邓亚梅;希腊神话的生态美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文亮;生态美学视域中的20世纪乡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艳丽;曾繁仁生态美学思想哲学基础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艳霞;宫泽贤治童话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小云;平衡论生态美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邵丰;当代视域下的庄子生态美学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高博斯特的生态美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1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