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22:16
  本文以文字的视觉艺术设计为中心,以文字的历史、文字的特征和造字的原理为依据,对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有着不容忽视的形态。优秀的文字形态亦可投射出文字内在的语义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视觉感染力、信息传播力。设计者在文字形态的塑造和设计中,可以通过外形营造文字形态的形象、结构控制文字形态的空间、笔画创造文字形态的格调,并合理设计文字的视觉,表现出文字的信息情感。文字图形化是将文字设计成具有图像感的视觉形态,使文字造型可以配合文字涵义,感性生动地反映文字信息。在原有文字结构造型的视觉基础上,运用形态加法“合”出“字图一体”或“字字相连”,运用形态减法“隐”去文字的部分笔画形态,挖掘文字意义的内在外现,使其外形和内意融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字的传达功能。文字图形化的创造方式主要包括:正负字像、添图饰字、字形叠图、图构字态、顺图造字、字构图像、连笔共用、减省字形、矛盾字相等。另外,在版面设计中,将文字编排成“图形”,可以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等。文字图形化设计可以借助“六书”造字的道理来启发思维。从“象形...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


龙凤呈祥(山东曲阜民间花鸟字横披)孔凡进社2001年版

曲阜,民间,花鸟,青年


特点,增加装饰顿角以加强表现。最终形成“横细竖粗,撇如刀,点如瓜子,捺如扫”的具有书法文字韵味的宋体字。板书是在民间流传久远的一种书体,民间艺人以木片、竹片、皮革等材料特制的薄片式书写工具,其中一端经过锤打或刀劈成丝状,可以蘸墨和颜料,半写半画成笔画具有平行纤维状的飞白效果,笔式造型犹如飘带飞舞,粗细悬殊,转折处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变的效果,并顺势画出花卉、鸟虫等图像。板书造型美观,气势磅礴,具有“飞白若丝,飘渺若举”的风采气韵,极富民间艺术色彩。①如孔凡进先生书写的板书《龙凤呈祥》(图1-1),创造性地将书画同体,可谓亦书亦画,整幅字写得龙飞凤舞,造型流畅,气韵十足,色彩变幻丰富融洽,这幅字充分显现了板书的视觉魅力。图1-1龙凤呈祥(山东曲阜民间花鸟字横披)孔凡进,选自吕胜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而在国外,古代苏美尔人用芦苇秆或木杆等斜削成锋刃锐利的三角形尖头,在黏土做成的软泥板上刻字,形成字形线条清晰干净,笔画一头粗、一头细,好像是楔子或钉子的独特字形,被称为“楔形文字”。公元1世纪时,拉丁文字逐渐出现多元化的书写风格,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罗马石刻体(Romansquarecapitals),是由当时的石匠在楼房和凯旋门上刻字而创造的。罗马石刻体要先用画笔将字母轮廓写在石头上,再由石匠按照轮廓将①参见吕胜中:《意匠文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03页。

海报,水滴


法国进行文字改革时整理产生的。卡罗琳体书写方便快捷、清晰易读,它用羽毛笔代替苇笔书写,羽毛笔富有弹性,在书写过程中可以通过书写力度的变化使字脚和肩关节产生明显的造型变化,强化了音节和单词中字母的联系,是一款美观实用的字体。由此可见,书写工具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文字的表现特征,书写工具的发展变化造就了种种书体的产生,丰富了文字的视觉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字体形态的发展演变。设计者可以借助书写工具,表现出独具个性的视觉文字,如剪刀刻字、金属铸造、砖石刻英织绣编制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字形态。图1-2水滴字(海报)[美]斯蒂芬·道尔,选自TokyoTDC,Vol.18,AZURCorporation.2007.图1-3母校之声(海报)高少康,选自《70/80香港新生代设计人》,李永铨设计屡有限公司2007年版。图1-4麻雀与乌鸦之旅(海报)[德]斯特凡·顾怡,选自TYPEPLAYER2,SANDDUPUBLISHING.2011.在现代字体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主题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材料,书写出不同质感的文字,表达独特而富有意味的情感。如,美国设计师斯蒂芬·道尔用水滴形成晶莹剔透的字体质感,形成崭新的视觉面貌,表现真挚的感情(图1-2)。高少康先生在海报《母校之声》中(图1-3),用火焰燃烧形成字体火花表达喜悦和庆贺之情。德国设计师斯特凡·顾怡为美国歌手兼作曲家威廉·菲茨西蒙斯的专辑《麻雀与乌鸦之旅》设计形象时(图1-4),为了表现出麻雀与乌鸦之间的搏斗,就用许多麻雀和乌鸦的羽毛设计出一种类似底片效果的字体,形


本文编号:3236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236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8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