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论庄子的悲情意识

发布时间:2017-04-28 16:36

  本文关键词:论庄子的悲情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尝试对我国先秦道家学派集大成者庄子的悲情意识予以研究。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亦是先秦最富有美学意味的哲学家。其语言华美恢弘,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美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庄子研究的成果汗牛充栋,研究视角亦多种多样。可是历史上的庄学研究大都注意其逍遥快乐的一面,而对其悲苦沉痛的一面研究不足。为此,本文试图在细读《庄子》文本的基础上,对庄子的悲情意识予以深刻阐述,力求给以恰切的评价,充分挖掘庄子悲情意识的现代意义。 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提出庄子悲情意识研究的由来、研究方法和对《庄子》文本的处理方法。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庄子悲情意识的核心即其人生悲情意识 本章主要论述庄子悲情意识的核心——人生悲情意识。论文阐述了庄子人生悲情意识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亦是其人生悲情意识产生的外在诱因;然后在对《庄子》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庄子人生悲情意识的具体内容,集中阐述了其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揭示;最后说明庄子人生悲情意识的特征,揭示了庄子的人生悲情意识具有在现世中审美超越的特点。 二、庄子对人生困境的审美超越 本部分主要阐述庄子对人生困境独有的超越模式——审美超越,这是庄子美学思想的过人之处。论文具体分析了庄子审美超越的基础及其特有的超越模式:道论是其哲学基础,齐物论是其认识论基础,隐士传统是其文化基础,指出其特有的超越模式主要体现为游世、安命、去累和文化重估;最后阐述了庄子审美超越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为深远,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以其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当代视域中的庄子悲情意识 研庄者对庄子的评价历来是否定较多而肯定较少,有的甚至完全否定庄子,这是一种对待庄子的非常粗暴的态度。对庄子的评价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认识到其消极的影响,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庄子悲情意识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所具有敏锐而又清醒的悲情意识;二是他的生态智慧对于当前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三是其诗意生存思想对生活在当今技术促逼下和竞争压力下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做一总结,对庄子悲情意识的系统把握和提升。
【关键词】:庄子 悲情意识 审美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23.5;B8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2
  • 一、庄子悲情意识研究的由来9
  •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对《庄子》文本的处理9-12
  • 第一章 庄子悲情意识的核心是人生悲情意识12-28
  • 第一节 庄子人生悲情意识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12-17
  • 一、庄子人生悲情意识产生的历史境域12-14
  • 二、庄子人生悲情意识产生的文化语境14-17
  • 第二节 庄子对人生困境的深刻阐释17-23
  • 一、生命短暂与孤弱是构成人生困境的内在基础17-19
  • 二、精神上追求自由与现实中的不自由是人生的悖论19-22
  • 三、人生在世无法摆脱“命”的控制22-23
  • 第三节 庄子人生悲情意识特征23-28
  • 第二章 庄子对人生困境的审美超越28-43
  • 第一节 庄子审美超越的基础28-32
  • 一、“道论”是其审美超越的哲学基础28-29
  • 二、“齐物”是其审美超越的特殊的思维方式29-31
  • 三、隐士传统为其审美超越提供了思想资源31-32
  • 第二节 庄子审美超越的途径32-40
  • 一、游世——在乱世中实现审美生存的全生之策32-35
  • 二、安命——超脱生命无常,实现生命本真的超越途径35-38
  • 三、去累——消除生命本身之累,,实现精神之逍遥38-40
  • 第三节 庄子的审美超越对后世的影响40-43
  • 第三章 当代视域中的庄子悲情意识43-51
  • 第一节 庄子悲情意识评价43-46
  • 第二节 庄子悲情意识的当代意义46-51
  • 结语51-53
  • 注释53-56
  • 参考文献56-60
  • 后记60-6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6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祥瑞;剧烈的冲突,自然的呈现[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庄子的悲情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33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