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失落与复归

发布时间:2017-05-05 18:00

  本文关键词:失落与复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童年是当代消费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符号,其符号价值的激增与儿童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普遍提升有关,也与现代社会逐渐建构起来的童年文化的价值释放有关。今天,对于童年文化的当代消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消费,从童年的诗学、童年的体验到童年的身体,消费主义的语法侵入童年的审美文化和生存体验深处,并以一种消费时代所特有的丰盈的狂欢,解构着几个世纪以来童年范畴所积淀和蕴含着的人类文化精神。当代社会对待童年文化的消费主义态度不但导致了这一文化自身的危机,也反映了童年背后整体文化的危机。它使得现代童年前所未有地置身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消逝”的危险之中一一但这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童年概念的消失,也不是广义的童年文化范畴的消失,而是童年文化根本的审美精神的失落。这一失落映照出了消费时代人类文化自身的深重问题。20世纪后期以来童年研究界针对童年文化消费现象展开的一系列批判(主要是社会学批判)并未能触及这一消费现象的根本问题。面对今天愈演愈烈的童年文化消费现实,我们需要从审美批判的角度切入这一现象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其背后更为深刻的文化根源。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思考童年命题的核心意义在于,童年代表了消费时代的某种文化底线,它为我们反思文化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参照。同时,这一批判的思考也将启发我们对于如何从当代消费生活的现实中重新确认和建构童年文化意义的路径探讨。消费时代童年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一种简单的历史复归,而在于一种以生命为主体的审美复归,它寻求从消费生活中恢复童年的不断被吞噬着的审美经验,进而通过童年,为消费时代人的审美化生存提供一个可能的家园。
【关键词】:童年文化 文化消费 审美批判 “童年的消逝” 审美复归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3-0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导论11-38
  • 1.1 童年及其文化:消费时代的审美镜像11-27
  • 1.1.1 消费社会的童年盛筵11-14
  • 1.1.2 童年文化的审美之维14-19
  • 1.1.3 审美批判的文化镜像19-23
  • 1.1.4 写作目的与论文结构23-27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27-38
  • 2 作为文化符号的童年:前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建构38-74
  • 2.1 人类学视野中的童年文化39-50
  • 2.1.1 早期童年文化的历史踪迹39-45
  • 2.1.2 早期童年文化的审美之维45-50
  • 2.2 现代性视野中的童年文化50-63
  • 2.2.1 启蒙现代性传统中的童年50-53
  • 2.2.2 审美现代性传统中的童年53-59
  • 2.2.3 审美童年的文化依据59-63
  • 2.3 艺术史视野中的童年文化63-73
  • 2.3.1 现代童年的诗学救赎64-68
  • 2.3.2 现代童年的诗学自赎68-71
  • 2.3.3 童年诗学与审美精神71-73
  • 本章小结73-74
  • 3 作为资本符号的童年:消费社会与童年文化的经济74-106
  • 3.1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童年75-84
  • 3.1.1 从生产的儿童到消费的儿童75-79
  • 3.1.2 从文化的消费到文化的建构79-84
  • 3.2 从审美文化到符号资本84-95
  • 3.2.1 作为价值符号的童年85-90
  • 3.2.2 作为文化资本的童年90-95
  • 3.3 从童年消费到消费童年95-104
  • 3.3.1 童年审美经济的当代勃兴95-100
  • 3.3.2 童年文化消费的当代问题100-104
  • 本章小结104-106
  • 4 从文化诗学到商品美学:童年精神的消费106-142
  • 4.1 纯真诗学的反讽107-124
  • 4.1.1 纯真诗学的意义及其衍变107-113
  • 4.1.2 作为商品的童年纯真113-120
  • 4.1.3 纯真文化消费批判120-124
  • 4.2 自由美学的幻象124-141
  • 4.2.1 童年与一种审美的自由124-129
  • 4.2.2 出售童年自由129-134
  • 4.2.3 从自由走向自闭134-141
  • 本章小结141-142
  • 5 从游戏精神到娱乐精神:童年体验的消费142-182
  • 5.1 异化的游戏精神143-163
  • 5.1.1 童年游戏体验的当代消费143-150
  • 5.1.2 游戏传统与文化精神150-155
  • 5.1.3 被阄割的游戏精神155-163
  • 5.2 虚幻的权力体验163-179
  • 5.2.1 消费经济与童年自决的美学163-168
  • 5.2.2 儿童与成人:消费时代的权力倒置168-175
  • 5.2.3 童年与文化:超越权力政治175-179
  • 本章小结179-182
  • 6 从身体意识到身体景观:童年身体的消费182-222
  • 6.1 童年身体与童年景观183-193
  • 6.1.1 童年身体的塑造183-188
  • 6.1.2 童年身体的景观188-193
  • 6.2 景观童年的影像表征193-203
  • 6.2.1 健康的童年与“疾病”的隐喻193-197
  • 6.2.2 身体的资本与影像的奇观197-199
  • 6.2.3 “性化”的身体与性别的规训199-203
  • 6.3 景观童年的文化辨析203-210
  • 6.3.1 童年身体景观:客体化与主体性的悖论203-207
  • 6.3.2 童年身体展示:规训与反抗的辩证法207-210
  • 6.4 景观童年的美学批判210-220
  • 6.4.1 拟象景观与平面童年211-214
  • 6.4.2 景观观看的交往隐喻214-217
  • 6.4.3 景观生活与童年剥夺217-220
  • 本章小结220-222
  • 7 童年之死与文明之殇: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危机222-257
  • 7.1 当代童年的文化危机223-241
  • 7.1.1 当代文化与童年的消逝223-228
  • 7.1.2 “消逝”抑或“再生”:有关童年文化命运的争论228-233
  • 7.1.3 重辨“童年消逝”说233-241
  • 7.2 童年消逝的文明之痛241-255
  • 7.2.1 消逝的童年消逝的时间241-246
  • 7.2.2 童年消逝:一种乌托邦精神的告别246-251
  • 7.2.3 “童年之死”与消费时代的文化危机251-255
  • 本章小结255-257
  • 8 童年的未来:关于消费时代童年文化命运的思考257-282
  • 8.1 童年:一个超越消费的文化概念258-265
  • 8.1.1 童年与消费时代的文化底线258-261
  • 8.1.2 童年与一种“反消费”的文化精神261-265
  • 8.2 童年的保存与文化的未来265-280
  • 8.2.1 童年经验的审美复归266-273
  • 8.2.2 童年与人性的审美复归273-280
  • 本章小结280-282
  • 结语282-285
  • 参考文献285-312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3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守尧;大众文化不等于审美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2 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研究热[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3 大年;乔治时代的童年[J];读书;2000年08期

4 罗桑瓦朗;乌托邦是否仍为可能?[J];读书;2004年05期

5 胡建华;布莱克的“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天堂与地狱结婚》[J];外国文学;1996年03期

6 俞金尧;儿童史研究及其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7 刘娅静;;舍不得孩子,套不住消费者——案例分析电视广告中儿童形象的消费意义[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8 施义慧;近代西方童年观的历史变迁[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9 ;五大消费先导城市——儿童消费调查[J];决策与信息;1998年10期

10 本·安德森;乔春霞;吕增奎;;乌托邦主义与希望精神[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胡文鹏;[N];经济日报;2012年

2 周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失落与复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6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