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表情符号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3 04:25
  随着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的迅猛发展,网络表情符号逐渐侵占着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网络表情图形除了在网络即时通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外,也逐渐扩大到相关的各个不同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并广泛使用。目前对网络表情符号已有部分从语言学和传播学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网络表情符号为对象,采用例证法、归纳法和材料分析法等,对网络表情符号来源、发展和分类等方面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并列举近期出现的表情包大事件,来分析近年来大行其道的表情包文化这一现象,并简单调查了国外网络用户对中国特色表情符号的接受程度和喜好。同时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举例分析法研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设计指标。接着使用定量和定向的方式对网民使用表情符号的情况进行了用户调研,研究使用表情符号的用户结构,以及不同用户结构与表情符号各种特性的关联性影响,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不同类型表情符号的喜爱程度以及不同用户对表情符号所代表的情感内涵的理解等。最后将表情符号设计特点结合用户的调研结果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这一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并对设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测试试图引起人们的关...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表情符号设计研究


论文框架

表情,符号,网络表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网络表情符号出现之前人会在所写文章的末尾画上一个简单的笑脸或者是在最后符号以示友好和亲吻,这都是在补充语言所达不到难言之隐的延伸,而这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网络表情符号在很多程情符号发展的萌芽。家认可并接受的第一次网络表情符号的诞生是由美国卡耐曼教授发明的,1982 年 9 月 19 日,法尔曼教授在电脑设备笑脸的字符符号:“:-)”,从此以后开辟鸿蒙,电子设备上曼教授当时只是突发奇想,将键盘上的简单符号进行排列看屏幕变像一个笑脸“:-)”,同理根据笑脸的出现,如果将的修改,将会出现另一种情绪“:-(”,它像是一个伤心并列组合而来的符号用来表示为“严肃的人”。后来随着这个其基础上,又顺应出现了一系列侧脸表情,如:“:-D”、称为具有欧美风格的网络表情符号。

符号,表情,日本人,民族情绪


图 2-2 笑脸符号第一次出现随着表情符号的广泛使用和流传,当侧脸系列的表情符号随着互联网的桥梁传播到后,日本人根据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并演化了一种横向的表情符号如:“"_"”情使的含义为微笑,与美式的“:-)”相似,不同点在于美式字符表情重点在于嘴巴化,日式的表情重点在眼睛的差异,这与不同国家所包含的民族情绪有关。其中日向的表情系列举例如下:“>_<”、“×_×”、“╰_╯”、“=_=”等。此类表情本被称为绘文字,也称为 emoji。emoji 表情普遍认可的是最初由一个名叫 Shigetakita(栗田穣崇)的日本人在 1999 年创造的,Emoji 在日文词典里的解释为絵(e =图文(mo =写)字(ji=字符),当在 emoji 普遍流传来开之后也被称为颜文字。在 2010 年 10 月,emoji 编码首次被 Unicode 收录,这使得 emoji 第一次从非日本的系统迈向了世界人们的视野。在此之前的 2009 年,苹果为了进入日本市场和bank 达成了协议与合作,将 emoji 设置进了手机,从此 emoji 便走上了通往世界的大道。

【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
[1]在线通讯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化设定研究[D]. 石芳菲.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QQ表情动画与造型设计应用研究[D]. 张海月.河北大学 2012
[3]网络表情符号的数字化程式创造及其审美接受[D]. 王芳.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4]通讯时代表情符号设计探究[D]. 刘聪聪.汕头大学 2009
[5]基于网络即时讯息(IM)的传播范式研究[D]. 王庆森.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92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492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7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