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

发布时间:2017-05-08 07:14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有其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某一时代的审美意识呈现的一系列特征,总是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本文意在通过对互联网时代派生的审美情境不同于传统的一系列新特征的分析,结合对互联网艺术的描述,对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意识作粗略而不失精当的梳理,同时为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现状把脉,以便在回顾中前瞻,寻觅在信仰失落的时代,美学视野中的精神家园何在。 第一章概述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审美情境,即艺术走下神坛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精英文化的退隐和大众文化的勃兴。 第二章从审美媒介、审美范式、审美感兴、审美回味四个方面来对传统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意识展开对比分析。 第三章具体分析了传统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异同,体现在审美偏爱、审美趣味的功能、审美趣味的特性三个层次。 第四章讨论了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反思与批判,包括对技术与工具理性、全球化政治与经济、商业逻辑与生态危机的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艺术 传统 审美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一、国外研究状况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8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派生的新的审美情境18-28
  • 1.1 走下神坛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0-24
  • 1.1.1 走下神坛的艺术20-21
  • 1.1.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1-24
  • 1.2 精英文化的退隐与大众文化的勃兴24-26
  • 1.2.1 精英文化的退隐24-25
  • 1.2.2 大众文化的勃兴25-26
  • 1.3 审美体验:高峰体验与虚拟体验26-28
  • 1.3.1 传统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26
  • 1.3.2 互网络时代审美的虚拟体验26-28
  • 第二章 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比分析28-44
  • 2.1 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媒介对比28-33
  • 2.1.1 传统时代的审美媒介29
  • 2.1.2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媒介29-31
  • 2.1.3 互联网媒介的新特征31-33
  • 2.2 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对比33-39
  • 2.2.1 传统艺术的审美范式33-35
  • 2.2.2 互联网艺术的审美范式35-37
  • 2.2.3 互联网艺术审美范式的新特征37-39
  • 2.3 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审美感兴对比39-42
  • 2.3.1 传统艺术的审美感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39-40
  • 2.3.2 互联网艺术的审美感兴:瞬时沉浸,刹那遗忘40-41
  • 2.3.3 互联网时代审美感兴的新特征41-42
  • 2.4 互联网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审美回味的对比42-44
  • 2.4.1 传统艺术的审美回味42
  • 2.4.2 互联网艺术的审美回味42-43
  • 2.4.3 互联网艺术审美回味的新特征43-44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与以往时代的审美趣味对比分析44-52
  • 3.1 审美偏爱与标准44-47
  • 3.1.1 传统时代审美的审美偏爱与标准44-45
  • 3.1.2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偏爱与标准45
  • 3.1.3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偏爱与标准的新特征45-47
  • 3.2 互联网时代与以往时代审美趣味的功能对比47-50
  • 3.2.1 以往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功能47
  • 3.2.2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趣味的功能47-48
  • 3.2.3 互联网时代审美趣味的功能的新特征48-50
  • 3.3 互联网时代审美趣味的特性50-52
  • 3.3.1 稳定性与变异性50
  • 3.3.2 个性与共性50-51
  • 3.3.3 继承与嬗变51-52
  • 第四章 互联网艺术的审美反思52-58
  • 4.1 互联网艺术对技术与理性的审美反思52-55
  • 4.1.1 互联网艺术对技术的反思52-53
  • 4.1.2 互联网艺术对理性的反思53-55
  • 4.2 互联网艺术对全球化政治与的审美反思55-56
  • 4.2.1 互联网艺术对全球化政治的反思55
  • 4.2.2 互联网艺术对全球化经济的反思55-56
  • 4.3 互联网艺术对商业逻辑与生态危机的审美反思56-58
  • 4.3.1 互联网艺术对商业逻辑的审美反思56-57
  • 4.3.2 互联网艺术对生态危机的审美反思57-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件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海;;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发展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马云 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大师[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31期

3 邢燕燕;;互联网与日本“新新宗教”——以宗教团体ア0欹瘴行腫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4 徐梅;镇晶晶;;互联网时代的说球者[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27期

5 方德芬;;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6 ;老顽童“上网记”[J];男生女生(金版);2002年09期

7 王咏梅;;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的个性化学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4期

8 黄继新;;雷·奥兹:盖茨的另一个接班人[J];纪实;2008年12期

9 董怡;;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韩语视听说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33期

10 刘志明;;名至实归[J];商业时代;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洁;;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徐永华;;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转型[A];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3 姜奇平;;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A];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2012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4 柯欣;;物联网的智慧从何而来[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中澳间相互作用类型、演变与形成机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贾亚军;;互联网解困山西中小企业发展寒冬[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7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宁;;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以新浪博克“文学死了”事件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董立人;;政务微博力与领导力提升[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汪文斌;;构建网络电视台的设想[A];数字电视产业与三网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书评人 岛石;互联网时代最大特征就是一切皆有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杨闻;打开互联网时代ERP的市场之门[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马文方;温顿·瑟夫:让每位网民 心存感激的人[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李世杰;互联网促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N];通信信息报;2007年

5 宋铁军 编译;dot-com:互联网时代的序曲[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6 王芳;CN——互联网时代不容忽视的品牌保护[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朱菲娜;无线互联网时代 中国能否成为主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Wiki: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授课[N];人民邮电;2010年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新生;互联网时代防止炒作成“新闻”[N];四川日报;2008年

10 国务院新闻办处长 侯召迅;一位中国“博客”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 范剑文;虚拟社区社会分层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汝学民;音频隐写与分析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化冰;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刘怡;观众登场:美国互联网内容生产与消费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史志高;上海互联网发展阶段研究(1994-2011)[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2 陈飞;互联网“人肉搜索”伦理审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珊;论当代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D];浙江大学;2009年

4 于曼;互联网时代公民参与在社会舆论形成中的作用[D];外交学院;2012年

5 胡春光;互联网时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唐立群;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7 范鲁豫;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岳希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范冬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审美意识的嬗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50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