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下山西和顺牵绣民俗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04:35
新时代条件下,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逐渐被边缘化的牵绣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牵绣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经千年不断扩布传承的文化遗产。如今,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移动终端平台的不断拓宽,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同时也影响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格局,为传统民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和内容。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当今牵绣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归纳并总结出牵绣民俗文化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开展田野调查,深入访问牵绣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归纳出和顺牵绣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传播特征。通过对牵绣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蕴的分析,总结出牵绣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依据“5W”传播模式理论,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重点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下牵绣民俗文化的传播现状,主要选取了10个传播载体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在...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俗文化研究整体趋势图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图1-2民俗文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图谱由图1-2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分布可知,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研究领域集中于民俗文化发展、民俗体育和民俗旅游方面,同时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研究也有较多的涉及,在研究的主题上,集中在文化的内涵、价值、开发、保护等方面。1.2.2.2民俗文化的研究内容依据计量可视化分析图表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直观地看到文献资料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发展传播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文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整理发现,国内学者多从某地域民俗亦或就某些特定民俗文化进行个案研究,如李江河(2014)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个案进行研究,从政府支持、高科技、高校合作等外部条件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①且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视角各有千秋,分别从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经济、传播学、美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切入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学科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将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几个主要研究角度进行简要归纳:第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环境和传播发展的条件。国内学者彭兆荣(201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了“非遗”同“民俗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②同样还有学者在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界定过程中,论述了民俗内涵对“非遗”的重大影响。如何华湘(2010)探讨并分析了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①李江河,陈小辉,董雯.陕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②彭兆荣.另一份遗产:民俗与“非遗”的历史交情[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
第二章山西和顺牵绣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发展渊源13流传于中国的传统刺绣手工艺迄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间手工艺是在已经加工成型的布面上,通过不同的针法技术,穿针引线,用绣线勾勒绘制成不同色彩的美术图样。刺绣的种类繁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民族构成复杂,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孕育了许多风格迥异、造型多变的刺绣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秀四大门类。图2-1牵绣作品《和谐大中华》图2-2牵绣作品《和民心》和顺牵绣,产生于山西省和顺县,属于传统的山西民间刺绣(晋绣),至今已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从语义的角度理解“牵绣”,“牵”有两层内涵:其一为拉,牵引的意思,如《广雅》中记载:“如牵,引也”,①以及《说文解字》中的“引前也。从牛,①钱大昭.广雅疏义[M].中华书局,2016.
本文编号:3625928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民俗文化研究整体趋势图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图1-2民俗文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图谱由图1-2知识图谱中的关键词分布可知,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研究领域集中于民俗文化发展、民俗体育和民俗旅游方面,同时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研究也有较多的涉及,在研究的主题上,集中在文化的内涵、价值、开发、保护等方面。1.2.2.2民俗文化的研究内容依据计量可视化分析图表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直观地看到文献资料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发展传播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文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整理发现,国内学者多从某地域民俗亦或就某些特定民俗文化进行个案研究,如李江河(2014)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个案进行研究,从政府支持、高科技、高校合作等外部条件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①且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视角各有千秋,分别从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经济、传播学、美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切入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学科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将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几个主要研究角度进行简要归纳:第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环境和传播发展的条件。国内学者彭兆荣(2017)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论述了“非遗”同“民俗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②同样还有学者在对“民俗文化”内涵的界定过程中,论述了民俗内涵对“非遗”的重大影响。如何华湘(2010)探讨并分析了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①李江河,陈小辉,董雯.陕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②彭兆荣.另一份遗产:民俗与“非遗”的历史交情[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7.
第二章山西和顺牵绣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发展渊源13流传于中国的传统刺绣手工艺迄今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民间手工艺是在已经加工成型的布面上,通过不同的针法技术,穿针引线,用绣线勾勒绘制成不同色彩的美术图样。刺绣的种类繁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民族构成复杂,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孕育了许多风格迥异、造型多变的刺绣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秀四大门类。图2-1牵绣作品《和谐大中华》图2-2牵绣作品《和民心》和顺牵绣,产生于山西省和顺县,属于传统的山西民间刺绣(晋绣),至今已有几千余年的历史。从语义的角度理解“牵绣”,“牵”有两层内涵:其一为拉,牵引的意思,如《广雅》中记载:“如牵,引也”,①以及《说文解字》中的“引前也。从牛,①钱大昭.广雅疏义[M].中华书局,2016.
本文编号:362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62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