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
本文关键词: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西方唯美主义思潮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它的影响可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东西方文坛至今还发生着影响。作为现代美学发源地的康德美学,则以它深奥丰富的思想启发着其后无数的文艺理论思潮,探讨康德美学的内涵总能给我们新的体会。唯美主义则明显是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他们从此一改西方几千年的文学批评传统,而回归对文学艺术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为艺术而艺术”实为受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启发影响而产生的—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的文学艺术批评和创作口号。 文中还着重分析了康德的纯粹美与唯美主义形式美的异同。康德最看重的是纯粹美,但在论及艺术时他还是认为艺术是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受康德“纯粹美”(重在形式美,以及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形式的合目的性等美学思想)的影响,唯美主义者在创作上刻意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形式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的美,其中不乏充满情趣和理趣的颇有成就的作品。唯美主义者强调审美的非功利和艺术的独立值,是对社会上人欲横流,唯利是图,甚至把艺术和美也变成了商品的世态的一种批评,是对自私狭隘的功利主义也变成了、庸俗习气的一种反抗。但由于理论上过分强调艺术的独立自足性和感官知觉美,也就在某些作品中表现出脱离社会生活,追求感官享受的颓废色彩。 通过以上两方面对康德美学与唯美主义思潮的洋细分析,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康德美学思想对唯美主义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的启 发作用。但唯美主义理论对康德美学采驭的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 度,断章取义,以实现自己的创作和批评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审美的无利害关系以及康德“纯粹美”的特 定范畴,探讨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形式主义的理论渊 源,,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夫系,从而吏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 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 《判断力批判》 “无利害性” 感性 知性 理性 想象力 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 纯粹美 依存美 形式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B83-0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引言8
- 一、 “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8-20
- 1. 康德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性”理论8-12
- ⅰ. 审美无利害性理论的历史渊源8-9
- ⅱ. 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9-11
- ⅲ. 康德论美感与感官快适的区别11-12
- 2. 康德美学思想的传播与唯美主义运动的产生12-20
- ⅰ. 康德美学对唯美主义创作运动的直接影响13-14
- ⅱ. 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14-16
- ⅲ. 艺术实践中的唯美主义(以王尔德的作品为例)16-20
- 二、 康德的纯粹美与唯美主义的形式美20-34
- 1. 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思想20-29
- ⅰ. “纯粹美”重在形式美20-22
- ⅱ. “纯粹美”与“依存美22-24
- ⅲ. 康德认为艺术是“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统一24-29
- 2.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形式美的追求29-34
- ⅰ. 唯美主义创作重在语言、形式的美29-31
- ⅱ. 唯美主义只重形式美的创作是一反叛而又继承的文艺思潮31-34
- 注释34-36
- 主要参考书目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鹏;;前“左联”时期“革命文学”作家的唯美主义选择[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2 ;搞笑的BBS语录(三)[J];人生十六七;2008年05期
3 张玉磊;;惠斯勒的唯美主义艺术[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4 刘振生;;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5 王璐;;谷崎润一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吕颖;;唯美的衰落——王尔德《雷丁监狱之歌》中唯美与现实的冲突[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7 曹亚南;;王尔德的艺术实践和价值追求[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刘岩;;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谷崎”式审美因素[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9 朱立华;;拉斐尔前派与十九世纪欧洲文化思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崔红涛;薛宁;;“秋颂”新解[J];学周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蓉辉;;艺不惊人死不休——论闻一多的唯美追求[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2 朱寿桐;;现代主义与郭沫若文学的现代化风貌[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晓琦;;新闻摄影美与艺术性再探[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5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俊国;祝复兴;;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透视海派小说的超验审美[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争鸣;;中国古代绘画“形神”论与新闻摄影[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8 孙党伯;;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熊英;;从《一位女士的画像》看亨利.詹姆斯的独特审美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迪;苏珊·桑塔格:唯美主义的急先锋[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吴学平;另一个视角下的唯美主义[N];文艺报;2003年
3 刘畅;唯美主义的爱情故事[N];中国邮政报;2002年
4 通讯员 张光武;不应提倡城市建筑的唯美主义[N];联合时报;2004年
5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室美术评论家 康征;典雅灿烂的唯美主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马津;唯美主义装饰人类[N];中国工商报;2002年
7 马庆;SANT NOUVARA演绎传奇唯美主义[N];中国服饰报;2010年
8 谈佳(艺术评论人);身边的艺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廖文;重在引领[N];人民日报;2010年
10 袁睿;哪些性格人易被“压伤”[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先国;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D];苏州大学;2005年
6 齐s
本文编号:392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392646.html